Workflow
重建
icon
搜索文档
特朗普称伊朗应在新地点重建核设施
快讯· 2025-07-19 21:48
伊朗核设施事件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伊朗三个核设施已被完全摧毁 [1] - 修复被毁设施需数年时间 重建新设施可能更有利 [1]
年中经济观察|“两重”建设加快推进 小装备解决施工难题
央视网· 2025-07-19 07:41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 上半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 [1] -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项目涉及资金规模大、覆盖面广 [1] - 国家已下达8000亿元资金支持"两重"项目建设 [1] -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是"两重"建设重点任务之一 [1] 地下管网建设项目 - 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管网项目将电力、给水、污水等市政管线同时纳入 [3] - 项目涉及1800多户居民和27处文物建筑 [3] - 施工设备均为特别定制的小型设备 [3] - 地下管网设施专门设计成微型 [3] 大型管网建设项目 - 南京市城北第四批污水管网整治项目涉及40条道路 [5] - 项目使用机器人进行检测和排查 [5] - 南京市水务局智慧平台接入3600余套物联感知设备 [5] - 南京水务局已获得超20亿元资金支持 [5] 项目影响 - 管网设施变得更加"聪明" [5] - 古老城市与街区正在焕发新活力 [5] -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给居民生活带来实际变化 [5]
我国投资潜力依然巨大
经济日报· 2025-07-18 06:06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情况 -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3% [1] - 投资结构显著分化: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分别比整体投资增速高4.7和5.8个百分点 [1] -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整体高1.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1.2% [1] 投资结构转型特征 - 制造业投资占比升至25.2%,新能源和高技术领域成为投资重点,资金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 [2] - 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反映产业升级趋势 [2] - 房地产和传统基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减弱,新动能投资加快形成 [2] 投资潜力与空间 - 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带来投资需求 [2] - 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升级空间大 [2] - 新领域新赛道(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仍有巨大投资空间 [1][2] 投资与消费协同效应 - 消费需求牵引投资方向,有效投资创造新需求,例如"两新"政策带动家电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30.7%,汽车零售额二季度同比转正至2.3% [3] - 企业在设备制造、消费品生产等领域增加投资以匹配未来需求 [3] 投资优化方向 - 需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供需共同受益领域 [4] - 强调"投资于人"的民生服务导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 - 需破除民间投资壁垒,增强市场活力 [4]
投资增速放缓但结构优化,下半年走势如何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17 20:17
由于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长持续放缓、房地产投资降幅持续扩大,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 其中,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2.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3%,原材料制造业投资下降0.1%。高技术 制造业投资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 21.5%。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也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5.8 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7.4%。 "两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 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6.0%。 随着统筹推进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绿色能源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 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2.8%,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5.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5个百分 点。其中,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核力发电、水力发电投资合计增长22.4%。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投资增速波动和小幅回落,既有现实因素, 也有深层次原因。现实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价格下行、企业竞 ...
“两重”建设按下“加速键” 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
央视网· 2025-07-17 16:16
"两重"建设推进情况 - 今年以来"两重"建设加速推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1] - 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正加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 [2]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工作力度加大,包括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等项目 [4] 重点项目进展 - 云南昆明多个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展开施工,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4] - 西部陆海新通道标志性工程黄百铁路广西段新建33座隧道中29座已进洞施工 [7] - 配套推出通关便利化、物流降本增效、陆路启运港退税等"软建设"举措 [7] 资金安排与项目清单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 [8] - 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支持1459个项目 [8][11] - 项目涉及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 [11] 投资与改革举措 -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 [15] - "软建设"方面加快推出改革创新举措,如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探索"风电光伏+治沙"新模式 [13]
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押注10亿美元,能否挑战中国主导地位?
导语:美国国防部承诺将投资数亿美元 。 五角大楼的新一轮投资以及与苹果公司(Apple)达成的协议正在加速推动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的目标,但其曾经面临的阻碍——以及目 前依然存在的挑战——突显了在美国重振这一行业的艰巨性。 MP Materials位于沃思堡的稀土磁性材料工厂。《华尔街日报》· TREVOR PAULHUS 沃斯堡(Fort Worth)——在这座德克萨斯州城市的一个工业场地上,工人们身穿从头到脚的防护装备,用巨大的勺子从一个温度高达 1800华氏度的熔化金属池中舀取金属。他们正在生产一种美国近几十年几乎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过的材料:稀土金属。 这座工厂是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押下高风险十亿美元赌注的最直观标志,这项赌注旨在证明一家美国企业能够挑战中国在金属领 域及其相关磁体上的主导地位。这些磁体应用广泛,从汽车、智能手机,到导弹系统,无所不在。 近年来,中国利用其对全球90%稀土永磁体的垄断地位,切断了西方企业的供应渠道。这一举措不仅令福特(Ford)和特斯拉(Tesla)等 工业巨头感到震动,还迫使美国重新坐上贸易谈判的桌子。 MP公司已在新基础设施和 ...
低估美国会吃大亏!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绕开中国是迟早的事情?
搜狐财经· 2025-07-16 14:58
美国有能力重振自己的稀土供应链,就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做的那样。我们不应被眼前美国暂时的困境所迷惑,认为美国无法绕过中国的稀土控制,无法 在本土或其他地方开采稀土。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去中国化"并不是一个是否可能实现的问题,而是何时能够实现的问题。 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正在加速推动一个独立的稀土定价机制,其目标是通过提供价格补贴,鼓励国内产业加大投资,从而削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 地位。这个机制的运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当稀土价格处于低谷时,美国会为本土的稀土矿商设定最低采购价;而当价格暴涨时,美国则会以股东身份分享这 部分额外的"溢价收益"。这种操作不仅能够刺激国内市场,也能够逐渐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为了确保这一计划取得实效,特朗普政府还罕见地对美国唯一的本土稀土矿商——MP材料公司进行了大量注资,试图通过这家公司绕开中国的稀土管制, 推动美国在关键原材料上的部分独立。美国的计划已经付诸实施,中国则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与美国展开的全方位竞争。 我们来预测一下中美稀土争端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国也相应升级了自己的稀土管制措施。除了严格限制镝等重稀土的开采量外,中国还可能要求西方国家的 ...
日产将于2027年度末停产主力的追浜工厂
日经中文网· 2025-07-16 14:16
日产汽车工厂整合计划 - 公司将于2027年度末停止追浜工厂(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生产,车辆生产将转移至日产汽车九州(福冈县苅田町)[1] - 日产车体的湘南工厂(神奈川县平塚市)将于2026年度停产[1] - 日本国内5家整车工厂中2家将停产,其余工厂继续生产[1] 停产背景与经营重建 - 销售低迷导致过剩生产持续压迫公司经营,工厂整合是经营重建的关键举措[1] - 日产社长伊万·埃斯皮诺萨称此决定"伴随着巨大痛苦",但为重回增长轨道必须实施[1] - 此次大幅削减国内工厂产能是自2001年村山工厂关闭以来约25年首次[1] 追浜工厂后续安排 - 工厂停产后的用途尚未确定,公司表示将考虑最优利用方式[1] - 正与多个合作伙伴推进以出售为前提的协商,包括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讨论过的收购或合资方案(但合资运营或委托生产已被否认)[2] - 追浜工厂拥有约2400名员工,研究所和碰撞测试场等设施将保留,员工工作将持续至2027年度末[2] - 工厂目前生产"Note"和"Note Aura"车型,原计划2025年度下半年投产的SUV"Kicks"将转移至九州[2] 湘南工厂调整计划 - 湘南工厂可能承担特装车等辅助业务,公司强调"优先考虑就业,研究各种可能性"[2] 产能优化目标 - 当前日本国内工厂开工率仅60%,通过关闭追浜和湘南工厂将开工率提升至100%[2] - 日本国内生产成本预计降低15%[2]
翟善清:优结构提质量步伐加快 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经济网· 2025-07-16 07:29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 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加快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 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8654亿元,同 比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同比增长5.3%。 一、"两新"政策持续显效,设备购置投资较快增长 "两新"工作加力扩围实施,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设备购置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 同比增长17.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6.0%。 二、"两重"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 五、项目投资较快增长,民间项目投资平稳增长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速,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制 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 制造业投资增长12.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6.3%,原材料制造业投资下降0.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 中,航空、航 ...
本月国补继续!12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完成发行
第一财经· 2025-07-15 11:17
2025.07. 15 本文字数:1596,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陈益刊 今年全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正加快发行。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7月14日财政部成功发行了两期合计12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超长 期特别国债(四期)实际发行规模为400亿元,债券期限为20年,票面利率为1.92%;超长期特别国 债(五期)实际发行规模为830亿元,债券期限为30年,票面利率为1.90%。 目前官方并未披露上述两期合计123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具体用途。不过根据财政部公开的信 息,上述2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的发行时间较此前计划提前了10天。另外9月份也有三只超长 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提前。 而这背后正是落实中央部署,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从而更好地稳投资、促消费、稳经 济。 不同于普通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应对当前复杂内外形势下的特殊性举措,资金专门用于"两 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和"两新"(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 旧换新)领域,期限一般在20年至50年。2024年中国发行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则增至 1.3万亿元。 根据今年国民经济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