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音乐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奥地利萨尔茨堡:从莫扎特到《音乐之声》
新浪财经· 2025-09-26 16:28
音乐文化资源 -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他36年人生中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世界级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也是萨尔茨堡人[1] - 萨尔茨堡拥有世界知名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创办于1920年并享誉世界,经典电影《音乐之声》在此拍摄[1] - 萨尔茨堡老城于1996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欧洲少数保留原始巴洛克风格的城市之一,拥有萨尔茨堡大教堂、米拉贝尔宫等历史建筑[1][26][27][33] 音乐产业与机构 - 维也纳拥有三个世界顶级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萨尔茨堡爱乐乐团虽创立于1996年但水准相当[1] - 世界上第一个以"CAMERATA"命名的室内乐团——萨尔茨堡室内乐团曾在上海演出,萨尔茨堡木偶剧院建于1913年,是全球现存最古老的木偶剧院之一,已海外巡演超2600场[1][31] - 莫扎特博物馆于1917年开放,保留莫扎特遗物最多,包括其使用过的小提琴、钢琴、亲笔乐谱和一缕金发[10] 旅游与商业活动 - 盖特莱特街是萨尔茨堡老城人气最高的步行街区,莫扎特出生于此,街上商铺林立,以独特的复古铁艺招牌闻名[9][17] - 莫扎特巧克力球由糖果商保罗·福斯特于1890年发明,纯手工制作,仅限福斯特糖果店销售,但因游客锐减和成本上升,于2025年1月关闭最后生产线[19][20] - 萨尔茨堡城堡是城市地标,1462年建成城墙塔楼,1892年开通缆车成为旅游景点,每周日有铜管乐团演奏吸引游客[24][26] 城市发展与历史地位 - 萨尔茨堡因盐矿得名,公元798年升格为总主教驻地,垄断盐业收入,被称为"北方罗马",1803年终结政教独立地位[24] - 17世纪初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主导城市改造,兴建巴洛克风格建筑,米拉贝尔宫原为其情人所建,后成为市政厅和旅游景点[27][33][34] - 萨尔茨堡老城以萨尔茨堡大教堂为核心,教堂内有六千根音管的管风琴,莫扎特在此受洗,城市结构保留中世纪至19世纪特色[26][27][28]
哈尔滨之夏:一座城市的音乐记忆
新华网· 2025-06-29 18:20
音乐历史与文化 -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 [1]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远东音乐之都",索菲亚教堂频繁上演《天鹅湖》《卡门》等经典剧目 [1] - 1958年群众文艺普及运动形成"哈尔滨之夏"雏形,工厂、校园、街头均融入音乐元素 [1] - 1961年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成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国家级音乐活动 [2] - 201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之城"称号,系亚洲唯一获此殊荣城市 [3] 当代音乐生态 - 形成"一馆、一团、一厅、两院"格局(音乐博物馆、交响乐团、音乐厅、大剧院、音乐学院) [3] - 中央大街阳台音乐会、中华巴洛克街区演出、松花江边群众表演构成夏夜特色场景 [3] - 哈尔滨音乐学院2016年成立后承办国际赛事,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成立"中俄音乐联盟" [3] - 俄罗斯音乐研究员9年间培养70余名学生,推动中俄艺术融合与人才输出 [4] 国际影响力与活动 - 2023年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首次在华举办年会,主席称赞哈尔滨"从历史名城向国际大都市迈进" [6] - 第37届"哈夏"吸引近40国800余名选手,含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三大国际赛事 [6] - 活动期间举办79场专场演出及30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 [6]
文旅新探丨哈尔滨之夏:64载弦歌不辍奏响“音乐之城”
新华网· 2025-06-29 04:50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概况 - 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6月27日在哈尔滨大剧院启幕,活动将持续至9月,主题为"让世界听见哈夏" [2][6] - 该音乐会是我国举办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国家级音乐艺术活动,自1961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跨越64年 [2][8] - 本届活动包含开幕式演出、全国性展演、"东亚文化之都"艺术周等七大板块,计划举办3大国际性赛事、79场中外专场演出及3000余场群众性文艺活动 [6][7] 文化设施与艺术表现 - 哈尔滨大剧院作为标志性文化设施,其流线型建筑设计与音乐主题相呼应,成为"音乐之城"的象征 [4][6] - 原创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开幕式首次公演,凭借地域特色和艺术表现力获得热烈反响 [4] -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通过藏品(如《乌苏里船歌》手稿、历史影像)系统展示城市音乐发展史 [7][8][9] 历史传承与城市文化 - 1961年首届"哈夏"音乐会用工业元素(机床零件演奏)和童声合唱体现时代特色,奠定群众文化基础 [8] - 《乌苏里船歌》作为"哈夏"代表性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1979年第七届音乐会正式唱响 [9] - 马迭尔阳台音乐会、老会堂音乐厅等场所常态化演出,体现音乐已融入城市日常生活 [9][11] 国际影响与群众参与 -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评价哈尔滨"中西合璧的音乐历史赋予独特魅力",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2] - 市民广泛参与形成特色景观,如中央大街的跨国合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街头芭蕾表演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