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诈骗

搜索文档
内部名额、低分高录、“李鬼”通知书……警惕涉高考骗局花样翻新
新华网· 2025-07-02 21:09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在高考前后及招生录取阶段,设计各类骗局,话术与手段不断升级,考生及家长 稍有不慎就可能上当。 教育部日前发布预警,提醒考生和家长,勿信不实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高考未结束考生已收到"作弊"短信 "同学你好,AI监考监测到你在2025年6月8日3:00-5:00英语考试中有斜视偷看附近考生答题卡行为,成 绩为0分。"高考还未结束,吉林、山东、四川等多地的高考考生就收到以"教育考试院"名义发出的短 信,短信内容也高度雷同,都是通知考生因被AI监考发现作弊而成绩"清零"。 警方提示,此类虚假短信往往会附上"如有疑问请致电",利用考生对高考成绩的重视和担忧心理,诱使 考生回电,套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 今年高考确有多地采用AI巡查系统,为考生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但AI系统仅对异常举动和 违规行为抓拍标记,最终判定作弊与否由考点相关人员确认。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信息点将骗术"升 级",伪造出极具迷惑性的诈骗话术。 高考成绩公布后,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声称能够"低分录取"甚至"保送"进入名 校。他们还用"不交钱将被退档"等威胁性话术,给出"低分高录""免试入学"等诱惑性承 ...
高考诈骗来袭!当心“名校培训”“查分改分”陷阱
央广网· 2025-06-12 15:18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 道,高考结束了,当考生们满怀期待规划未来时,诈骗分子或许正悄然布下陷阱。诈骗分子通过群 发"提前查分"短信,盗取个人信息、骗取钱财;还有诈骗分子会伪装成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用极具蛊 惑性的话术诱骗家长。警方梳理了一批高考之后的典型骗局,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注意防范。 近期,有诈骗人员利用"名校培训""预先录取"等为诱饵实施诈骗。江苏昆山市民张女士就收到某社 交平台弹出的好友申请,点进去一看,发现是自己"女儿"的新号。网络对面的"女儿"称自己要参加一个 所谓的"名校专家"培训班,正在试听,感觉效果很好,需要缴纳"保证金"锁定名额。 昆山市公安局民警李媛介绍:"'女儿'发来了负责报名的所谓'教务处主任'的社交平台账号,张女士 添加后,'教务处主任'提供了《预录取通知书》和收款账户,表示报名参加需要先缴纳3万元的费用, 张女士便尝试进行转账。之后与学校老师电话核实,发现对方是骗子,立即报警。" 民警提醒,切不可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一旦发现可疑情况或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同时,警方发现,在各类重要考试结束到出成绩期间, ...
警惕高考季涉考诈骗陷阱
中国青年报· 2025-06-12 09:00
2022年高考后,北京市怀柔区一画室负责人李某收到陌生人郭某某发来的信息,称有某大学军事文 化学院入学的"内部门路",只要家长愿意出资,便可办妥入学手续。李某信以为真,迅速将这一"捷 径"告知9名学生家长。此后一年间,郭某某骗取9名家长总计941万元。 "同学你好!AI监考监测到你2025年6月8日英语考试中有斜视偷看附近考生答题卡行为,成绩计为0 分,请认真对待后续考试,如有疑问请致电……"这是四川成都高三学生陈科收到的一条短信。他 说:"看到'成绩0分'的一刻,我都懵了,不知道要怎么办。" 6月9日,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提醒称,上述情况为典型的短信诈骗,教育主管部门和招考机构绝 不会向考生发送此类信息,请考生及家长注意保管好个人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中国信通院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专家崔现东表示,诈骗分子假冒考试管理机构,谎称通过"AI监 控系统"发现考生在具体时间点存在"作弊行为",并号称要对成绩作"清零"处理,要求考生若有异议或 想了解情况,按指定方式进行"申诉"回复。面对这类极具迷惑性的骗术,反诈专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机制,组织力量开展专项处置。 瞄准高考、填报志愿以及录取等关键节点的各类骗术层出 ...
@高考考生和家长 别带违禁物品、勿信“押题”
央视新闻· 2025-05-30 08:33
2025年高考临近,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散布高考相关虚假信息,制造贩卖焦虑,组织实施诈骗,甚至诱导考生作弊,严重损害考生和家长切身利益, 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切勿相信谣言,谨防上当受骗,切勿参与 涉考违法犯罪活动,诚信参加考试。 高考是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 段、各科成绩无效。无论何种理由、无论是否使用,携带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考场即构成作弊。 2021年高考数学考试期间,考生吴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将一道几何题拍照上传至网络,被相关部门依法查获。依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被严肃处理。 近年来,高考命题持续深化改革,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突出反押题、反套路的导向。靠AI或所谓"专家"押中题目的可能性极 小。考生将大量精力投放到"押题卷",不仅在备考时间安排上得不偿失,也容易被不法商家所骗,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损失。 骗子利用家长焦急等待的心理,高考结束后,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