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 of Living
搜索文档
5 States Where It’s Easiest To Become Middle Class in 2025
Yahoo Finance· 2025-10-20 05:0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基于对政府数据的分析 指出2025年在美国某些州更容易实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这些州通常具备有利的税收政策 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较高的住房拥有率等特征 [1][2][3] 中产阶级定义与关键考量因素 - 根据分析 61%的美国家庭属于中产阶级 其年收入范围大约在56,600美元至169,800美元之间 [1] - 实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能仅看收入 还需考虑地区差异 关键因素包括税收政策 平均生活成本 住房拥有率 家庭平均收入 平均租金等财务因素 [2] 2025年易实现中产阶级生活的州 - **佛罗里达州**:该州没有州所得税 生活成本从中等到较低 选择在乡村地区居住可以保留更多收入并找到负担得起的住房 [4][5] - **德克萨斯州**:该州平均房屋价值为298,906美元 通过在乡村地区购房并保留更多工资收入 可以维持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6][7] - **田纳西州**:该州经济强劲 提供大量优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机会 住房拥有率为68.9% 高于全美65.7%的平均水平 平均生活成本为5,037美元 平均租金为1,537美元 家庭平均收入为93,479美元 [8][9][10][11]
American households' median income rose by a paltry $1K in 2024 — will 2025 deliver anything families can actually feel?
Yahoo Finance· 2025-10-03 04:20
家庭收入总体变化 - 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从2023年的82,690美元小幅上升至2024年的83,730美元,增加了1,040美元 [1] - 该收入增长幅度与通货膨胀保持同步 [1] 不同族裔收入差异 - 亚裔和西班牙裔家庭收入中位数在2023年至2024年间增长约5% [3] - 黑人家庭收入中位数同期下降约3%,而白人家庭收入相对未变 [3] - 2024年黑人家庭收入中位数远低于白人和亚裔家庭 [3] 性别收入差距 - 2024年全职男性员工工资增长3.7%,高于女性员工的1.5%,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 [4] 额外收入的实际影响 - 每年1,040美元的额外收入相当于每月约86美元 [5] - 该笔资金若用于偿还信用卡债务,可减少利息成本并缩短还款时间 [6] - 存入储蓄账户可作为应急基金,以应对意外开支 [6] - 对于生活成本增速超过工资的家庭,该笔收入可能被基本开支立即消耗 [7]
Key savings and wealth statistics for 2025: How Americans' finances compare
Yahoo Finance· 2025-09-23 05:52
家庭收入与净值 - 2023年美国家庭实际收入中位数为80,610美元,较2022年增长4% [5] - 2022年美国家庭平均净资产为1,059,470美元,净资产中位数为192,700美元 [8] - 按年龄划分,60多岁人群的净资产中位数最高,为439,154美元,20多岁人群的净资产中位数最低,为7,638美元 [8] - 按州划分,夏威夷居民的净资产中位数最高,为472,600美元,路易斯安那州居民的净资产中位数最低,为71,900美元 [8] 银行账户与交易 - 截至2023年,95.8%的美国家庭拥有银行账户,4.2%的家庭(约560万)没有银行账户 [6] - 无银行账户的最常见原因包括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最低余额要求、不信任银行以及费用过多 [6] - 平均交易账户余额(包括支票账户、储蓄账户等)为62,410美元,中位数余额为8,000美元 [6] - 仅8%的人倾向于通过传统银行进行线下交易,77%的人更喜欢在线方式,55%的银行账户家庭将移动银行作为主要账户访问方式 [6] 储蓄趋势与目标 - 截至2025年7月,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为4.4% [6] - 不同世代的平均储蓄额不同,2024年千禧一代储蓄最多,婴儿潮一代储蓄最少 [6] - 美国退休账户余额中位数为87,000美元,65-74岁人群的退休储蓄最多,35岁及以下人群的最少 [6] - 美国人的应急储蓄中位数为600美元,37%的美国人表示无法承担超过400美元的紧急开支,21%的人完全没有应急储蓄 [6] 储蓄挑战与财务状况 - 47%的美国人将生活成本列为储蓄的最大障碍 [8] - 仅22%的受访者对储蓄状况非常或完全满意,35%的受访者非常或完全不满意,女性不满意的比例(40%)高于男性(28%) [8] - 3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失去收入,其储蓄无法支撑哪怕一个月的账单 [8] - 45%的成年人认为其所在地区的生活成本不太或完全不可负担,45%的成年人报告其收入仅能勉强覆盖支出,约30%的人每月支出超过收入 [8] - 当支出超过收入时,40%的美国人表示会削减开支,26%会动用储蓄 [8]
The US has become ‘a nation of economic pessimists’ — why so many have given up belief in the American dream
Yahoo Finance· 2025-09-21 20:00
核心观点 - 近7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梦“不再成立或从未成立” 这是该调查15年历史中的最高怀疑水平[1] - 这种悲观情绪广泛跨越政治、阶级和人口统计学界限 唯一主要分歧在于政治立场 共和党人更为乐观 持负面看法者为55% 而民主党人为90%[2] - 仅25%的受访者认为有良好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为该项38年研究的历史新低 超过75%的受访者怀疑下一代的生活会更好[4] 经济数据与现状 - 住房价格大幅上涨 1979年的房价中位数为63,900美元 至2025年已升至403,800美元 涨幅达532%[5] - 工资增长停滞 自1979年以来 中等收入者的工资仅增长6%[5] - 薪酬差距显著扩大 CEO薪酬与典型工人薪酬之比从1979年的30倍升至当前的296倍[5] - 通胀压力犹存 尽管在降温 但2021年的7%和2022年的6.5%仍对家庭预算构成压力 当前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通胀率为2.7%[5] - 家庭债务高企 2024年信用卡债务达到创纪录的1.21万亿美元[5] - 就业市场表现健康 截至2025年8月失业率为4.3%[5]
Can You Guess How Many Households Have a $4 Million Net Worth? Here's the Exact Number That Hit This Exclusive Milestone
Yahoo Finance· 2025-09-11 00:00
文章核心观点 - 尽管在美国家庭中占比不足5%,但拥有400万美元净值的家庭绝对数量达到626万户,形成“比例上罕见但绝对数量可观”的财富悖论 [4][8] - 净值水平受地理位置、生活成本及债务状况等情境因素影响,相同净值在不同地区的实际购买力及财富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5][6] - 达到400万美元净值标志着家庭财富进入美国上层梯队,远高于约19.2万美元的净值中位数,是长期复利积累或创业成功的体现 [7] 财富数据分析来源 - 美联储的消费者金融调查是衡量美国家庭财富的权威标准,被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广泛使用 [2] - DQYDJ等网站对美联储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将其转化为家庭数量、占比等更实用的指标 [3] 财富规模与分布 - 约626万户美国家庭净值达到或超过400万美元,约占全美家庭总数的4.8% [8] - 净值达到400万美元的家庭比例低于5%,但绝对数量远超普遍预期 [4]
I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cities, more workers are living paycheck to paycheck
CNBC· 2025-08-14 12:38
新加坡储蓄习惯变化 - 新加坡人储蓄意愿下降 60%的工薪阶层2024年处于月光状态 高于亚太地区48%的平均水平[3] - 年轻人更倾向于透支消费 20多岁群体为攀比而超支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4] - 2021至2024年间 月光族比例从53%升至60% 显示储蓄能力持续恶化[3] 生活成本压力 - 2025年新加坡生活成本指数达85.3 全球第五 亚洲第一 同比上涨11%[6] - 72%受访者将生活成本列为首要担忧 超过医疗和老龄化问题[7] - 组屋转售价2024年上涨9.6% 增速较2023年的4.9%几乎翻倍[9] 收入与消费结构 - 2019-2024年实际收入中位数年均下降0.4% 逆转2014-2019年2.2%的年均增长[8] - BNPL(先买后付)交易额2021年达4.4亿新元 较2020年激增4倍[12] - 电商交易中BNPL占比预计从2023年4%升至2028年6%[12] 代际差异 - 年轻一代更注重即时享受 34岁受访者表示无购房压力时优先消费而非储蓄[15][17] - 中产阶级占月光族咨询客户的60-70% 高收入者仅占20%[13] - 汽车拥车证成本超10万新元 奢侈品消费成为身份象征[11] 结构性因素 - 进口依赖导致通胀与全球联动 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加剧价格压力[10] - 强制公积金(CPF)扣除员工20%薪资 影响可支配收入[17] - 土地稀缺推高房价 80%居民居住的组屋价格持续攀升[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