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pine2 - Lrp1

搜索文档
中国博后一作Cell论文:发现常见痴呆症的关键大脑修复机制,并通过“老药新用”恢复大脑功能
生物世界· 2025-07-02 11:35
血管性痴呆(VaD)的疾病概况 - 血管性痴呆(VaD)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25%,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常见痴呆类型 [2] - 84%的老年人同时表现出血管性痴呆的形态特征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表明两种疾病可能存在累加或协同作用 [2] - 目前尚无针对血管性痴呆的直接治疗方法,现有对症疗法疗效有限且未针对潜在血管病变 [2] 研究背景与挑战 - 血管性痴呆(VaD)主要是一种白质缺血性疾病,病变部位内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决定疾病进展或修复 [3] - 啮齿类动物模型无法完全再现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神经病理特征,需开发更精准的动物模型 [5] - 神经血管单元(NVU)内细胞类型特异性反应的理解不完全,是研究进展的主要障碍 [6] 研究方法与模型 -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模拟人类血管性痴呆的小鼠模型,重现局灶性白质缺血性病变 [8] - 该模型使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导致进行性神经元损伤及长期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 [8] - 整合小鼠和人类单细胞RNA测序数据,构建包含4053个人类和2032个小鼠配体-受体对的数据库 [9] 关键发现与信号通路 - 鉴定出两种在血管性痴呆中受破坏的细胞间信号转导系统:Serpine2-Lrp1和CD39-A3AR [10] - Serpine2-Lrp1负责调控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 [10] - CD39-A3AR负责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组织修复 [10] 治疗潜力与药物验证 - 使用处于3期临床试验的A3AR特异性激动剂Piclidenoson,能促进大脑组织修复并恢复记忆和步态功能 [3][11] - 即使治疗干预延迟仍有效,这对通常诊断较晚的血管性痴呆至关重要 [14] - 靶向血管与大脑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解决损伤根本原因而非仅掩盖症状 [14]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揭示了血管性痴呆中的细胞间信号转导通路,为开发创新疗法奠定基础 [15] - 需对神经血管单元细胞进行高分辨率转录组学剖析以揭示疾病机制 [7] - 需开发下一代动物模型弥合啮齿类与人类临床异质性差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