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ens rea(犯罪意图)
icon
搜索文档
当正义被情绪绑架,法律还公正吗?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1-04 16:33
LIBOR操纵案司法进程 - 前银行交易员Tom Hayes于2015年被判14年监禁,成为全球首位因操纵LIBOR入狱的交易员[2] - 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推翻原判,认定初审不公,恢复"罪行不仅在于行为更在于心念"的刑法原则[3] - 案件历时九年出现逆转,最高法院裁定陪审团应依据提交者主观信念判断是否诚实[15] LIBOR基准利率机制 - LIBOR是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全球资金批发价格,由大型国际银行无担保借贷平均成本决定[5] - 全球超过300万亿美元金融合约以LIBOR为定价基准,包括贷款、债券、衍生品和抵押贷款等[6] - 利率基于16家国际银行每日主观报价计算,剔除最高最低各四个报价后取中间八个平均值[6] 案件指控核心争议 - Hayes被指控在2006-2010年间要求LIBOR提交者操纵利率以利于其衍生品头寸[7] - 初审法官采用苛刻解释:任何受商业利益影响的报价即构成不诚实[7] - 最高法院最终认定LIBOR是主观判断而非事实陈述,不同交易员可在合理范围内给出不同报价[15] 英美司法体系差异 - 英国司法注重法律推理,美国司法更具惩罚性且常通过认罪协商逼迫被告认罪[10] - 美国法院在平行案件中裁定"只要报价人真诚相信其报价合理即不存在欺诈"[14] - Hayes选择在英国受审以避免美国可能超过200年的叠加刑期风险[9] 案件行业影响 - LIBOR丑闻导致全球十多家银行被罚逾100亿美元,约20名交易员受审仅9人定罪[16] - 事件促使监管机构重塑全球金融基准体系,LIBOR逐步被SOFR等基于实际交易的利率取代[7] - 案件暴露金融基准体系依赖主观报价的脆弱性,引发对金融行业监管标准的重新评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