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搜索文档
文化新观察丨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新华社· 2025-10-21 04:58
报告文学的核心价值与定位 - 在人工智能时代,报告文学因其必须基于真实调查的特质而显得珍贵,要求作者亲身实践并将真实淬炼成文学 [1] -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其书斋在广袤的田野、火热的工地和偏远的边陲,强调行走一线的价值 [4] - 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其“不可替代”性,是中国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的使命 [11] 创作原则与方法论 - 报告文学的立身之本是“真实为基,文学为翼”,真实是生命底线,文学是让真实震撼人心的翅膀 [2] - 创作需遵循“三不写”原则: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到的真相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 [4] - 成功的创作需要行走和思考缺一不可,既要行走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图景中,也要行走在书本中 [6] - 作家需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与真诚的情感投入,捕捉数据之外的温度与逻辑背后的真实 [10] 当前面临的挑战 - 报告文学面临的核心痛点是文学性缺失,表现为“有报告无文学”,缺乏对人性深度的开掘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7] - 创作生态浮躁,部分作家未深入生活,作品陷入“记流水账、假大空”或“无病呻吟”的窠臼 [7] - 巨大的社会需求与庞大的写作者群体导致作品良莠不齐,损害了报告文学的整体形象 [7] 发展方向与时代责任 - 报告文学的力量源于对时代核心命题的深切回应,如经典作品《包身工》《哥德巴赫猜想》所示 [10] - 重焕新生的关键在于重返“脚沾泥土”的现场,并实现思想深度与文学表达的统一 [10] - 作家不仅要重视抓题材,更要有将好题材转化为好文学作品的能力,审美特质来源于饱满的事实及基于事实的生活发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