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投资运营

搜索文档
又一家地方文旅投集团暴雷背后
36氪· 2025-06-22 09:30
公司破产事件 - 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集体破产清算,涉及4.8亿注册资本"清空"[4][6] - 破产涉及十几家子公司,包括路游网、撒拉尔水镇、尚东今致等,形成"旅投一倒,骨牌全塌"的局面[6][7] - 公司曾提出"三年投融资达到百亿元,五年实现上市"的目标,但十年后未上市反而清算[8][13]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成立时定位为"省级文旅航母",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和打造旅游名省目标[9] - 快速收购青海铁航国旅、青藏国际会务公司等资产,成立多家二级平台[12] - 最终破产的子公司中不少是当年收购的资产[14] 行业同类案例 - 2023年2月河南洛阳孟津文旅集团破产,负债九千多万,资产仅值三千多万[15] - 孟津文旅集团运营的三彩小镇项目未能持续,三四年即破产[16] - 青海旅投成为地方文旅破产俱乐部新成员[17] 公司管理问题 - 公司"管理三巨头"全部涉案:董事长被双开,副总因洗钱、滥权、受贿判刑六年半,总助因滥用职权等判五年半[23][24][25][26] - 副总马尚德擅自投资2371万成立自驾车旅游营地开发公司,未评估和报批[27][28] - 总助丁某收购资不抵债的青藏国际会务公司,导致国有资产损失3000多万元[29][30] 系统性运营问题 - 公司存在"政企不分"模式,项目立项快但缺乏调研论证[35][37] - 投资节奏过快,缺乏有效管理和止损机制[34][39] - 公司定位为融资工具而非市场主体,导致运营经验不足[54][55] 行业普遍问题 - 地方文旅公司普遍存在资源好但盈利模型差、投资冲动强但运营经验不足的问题[40] - 项目立项常为完成指标而非市场需求,导致大量低效投资[56][57] - 运营效果无人问责,仅以流程合规作为业绩标准[61][62] 根本原因分析 - 融资逻辑大于运营逻辑,企业定位为政策工具而非市场主体[65][66] - 立项决策依赖行政指令,缺乏市场化考量[66] - 亏损后无问责闭环,形成恶性循环[66][70] 行业改进方向 - 需要建立"谁举债谁负责,谁决策谁担责"的机制[69] - 企业应聚焦运营服务和品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71][72] - 必须改变将文旅公司作为融资工具和政绩工程的现状[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