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娃娃》

搜索文档
探寻中国画里的童趣(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中国儿童题材绘画的历史演变 - 三国时期漆盘装饰画出现最早的婴戏图形象,描绘两个孩子执棍比武的场景[2] - 东晋顾恺之、唐代张萱画过孩子形象,唐代敦煌壁画出现婴儿形象[2] - 宋代瓷器、织物、玩具等生活用品广泛使用婴戏图案,出现特色"孩儿枕"[2] - 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采用散点透视法展现四季变化和百余名孩童嬉戏场景[2] - 明代夏葵《婴戏图》以简洁生动线条和丰富色彩表现庭院嬉戏场景[3] - 清代沙馥《书馆婴戏图》展现儿童学习环境中的趣味一面[3] 近现代儿童题材绘画发展 - 近代杨柳青年画延续传统,描绘儿童嬉戏场景[3] - 丰子恺作品专注捕捉儿童生活日常瞬间[3] -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反映社会底层儿童苦难生活[3]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1952-1959年印刷11版达1000万张以上[3] - 《我要读书》《鸡毛信》等儿童题材连环画成为家喻户晓经典作品[3] - 李可染画作表现牧童悠游自在形象[3] - 齐白石《小鱼都来》通过画外意象表现顽皮孩童[3] 当代儿童题材绘画创新 - 数字绘画、动画、短片等新形式不断涌现[4] - 数字平台成为展示与交流的新阵地[4] - 艺术家更加关注儿童内心世界[4] - 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