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毛流浪记》
icon
搜索文档
书香光影间看到阅读的“姿态” 徐家汇书院举办“寻光之夜”书院嘉年华
解放日报· 2025-08-19 09:58
活动概述 - 徐家汇书院举办"寻光之夜"书院嘉年华活动,主题为"书香光影 阅读的姿态",吸引千余位读者参与 [2] - 活动复现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拾光汇影",呈现徐汇电影公司、人物历史及建筑故事 [2] - 书院各区域布置电影互动体验,以《大闹天宫》等四部徐汇元素电影串联,设置场景打卡、电影街区地图等环节 [2] 主题展览 - 一楼中庭特展通过长桌展示影视长河,结合徐汇电影历史与建筑故事 [2] - 少儿馆变身"三毛"主题空间,展示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及周边,张慰军现场分享创作故事 [3] - "三毛"形象诞生90周年,其故事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动画 [3] 活动特色 - 活动将电影与阅读结合,鼓励参与者发挥想象力,体验光影与书香的交融 [3] - 徐家汇书院第三年举办"寻光之夜",今年以"月光宝盒"为灵感,展现阅读的多种可能性 [3] - 读者手持定制电影票根和活动地图,参与探索与发现的互动旅程 [2]
漫画“三毛”,闪耀至今
人民日报· 2025-08-10 06:11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早在1935年就已诞生。最初,"三毛"还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调皮男孩。随着 时代发展,"三毛"形象不断丰盈。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漫画界同仁迅速成立救亡漫画宣传 队,叶浅予、张乐平分别为正、副领队,率队离沪宣传抗日。其间,张乐平先后辗转沪、苏、鄂、皖、 浙、湘、桂、赣、闽、粤等地,一直坚持至抗战胜利。如他所说:"激于民族的义愤,我们曾以苦为 乐,不负祖国的托付,尽了自己的职责"。 图为"不负祖国的托付——重温《三毛从军记》图片展"海 报。 巴金图书馆供图 小时候,物质匮乏,《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这两本画册成了我的最爱。先是父母一页一页地 讲给我听,后来自己又反复阅读,似乎总也看不够。对这两本画册的喜爱,也促使我走上了漫画创作之 路。 1946年,张乐平以自己的抗战经历为线索,创作了长篇连载漫画《三毛从军记》。作品在《申报》一经 面世便受到读者欢迎,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漫画创作最大的特点是"小中见大"。面对宏阔的社会背景,漫画家往往通过一个小视角,描绘一些小故 事,来反映所处时代的大主题。《三毛从军记》就是通过一个小人物在抗战中的历练和坚守,来展现战 争的残酷与荒 ...
探寻中国画里的童趣(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03 06:02
中国儿童题材绘画的历史演变 - 三国时期漆盘装饰画出现最早的婴戏图形象,描绘两个孩子执棍比武的场景[2] - 东晋顾恺之、唐代张萱画过孩子形象,唐代敦煌壁画出现婴儿形象[2] - 宋代瓷器、织物、玩具等生活用品广泛使用婴戏图案,出现特色"孩儿枕"[2] - 宋代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采用散点透视法展现四季变化和百余名孩童嬉戏场景[2] - 明代夏葵《婴戏图》以简洁生动线条和丰富色彩表现庭院嬉戏场景[3] - 清代沙馥《书馆婴戏图》展现儿童学习环境中的趣味一面[3] 近现代儿童题材绘画发展 - 近代杨柳青年画延续传统,描绘儿童嬉戏场景[3] - 丰子恺作品专注捕捉儿童生活日常瞬间[3] -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反映社会底层儿童苦难生活[3]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1952-1959年印刷11版达1000万张以上[3] - 《我要读书》《鸡毛信》等儿童题材连环画成为家喻户晓经典作品[3] - 李可染画作表现牧童悠游自在形象[3] - 齐白石《小鱼都来》通过画外意象表现顽皮孩童[3] 当代儿童题材绘画创新 - 数字绘画、动画、短片等新形式不断涌现[4] - 数字平台成为展示与交流的新阵地[4] - 艺术家更加关注儿童内心世界[4] - 创作形式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