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假戏》
icon
搜索文档
李安的“精神导师”伯格曼:信念能否解决人类终极问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4 23:3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是不可逾越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之一,伍迪·艾伦说他是"自电影 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李安将他视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导师",库布里克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 是真正的电影导演,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马丁·斯科塞斯说"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 受到伯格曼的影响"。除了导演过62部电影、170场戏剧外,伯格曼也创作了大量剧本,对于电影和戏剧 之于他的关系,他如是说:"电影是我索求无度的情人,而戏剧则是我忠诚的妻子。"《未实现:伯格曼 文集》一书共收录了伯格曼1942至1969年间"未发表、未上演及未上映"的八个剧本和一部小说,是伯格 曼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的作品,它们见证了伯格曼狂野的想象力、巧妙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对思想摞叠的 功力。这些作品从夫妻关系、性别战争、痛苦绝望、荒诞虚无及毁灭死亡等诸多角度来讨论爱、思想及 信念的问题。 爱与恨构成"最完美的和谐" 自青年时代以来,伯格曼总是尝试着用语言去定义"爱"。在剧本《城》中,安妮认为"欲望,怜悯,温 柔,抱怨,还有谎言"就是爱情。在《木版画》中,延斯从尼采主义的角度讨论爱情,他认为爱情是"所 ...
通过语言探索爱、思想与信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2 06:17
伯格曼作品主题分析 - 爱被描述为包含欲望、怜悯、温柔、抱怨和谎言的复杂情感 [3] - 爱与恨被视为共生关系,约瓦金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种情感 [3] - 通过夫妇关系展现爱恨交织的动态,包括怀疑、猜忌和背叛等行为 [4] 哲学思想影响 - 作品体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如《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中身份探索 [5] - 尼采主义体现在安娜角色具有原始野蛮生命力和创造性破坏力 [5] - 存在主义主题包括忧虑、空虚和孤独,《帕斯卡之死》将生命描述为地狱 [6] 信念与宗教探讨 - 教授相信人类灵魂奇迹而非宗教天国戏法,认为奇迹是生存必需 [7] - 信念丧失导致黑暗体验,如十字军骑士确信熄灭时出现地狱般景象 [7] - 对宗教罪概念的质疑,约瓦金称罪为无稽之谈但被指沉迷负罪感 [8][9] 艺术表现形式 - 戏剧被定义为游戏,孩子视游戏为工作而成人是聪明老成的孩子 [5] - 通过痛苦体验实现超越,瑞贝卡通过被殴打等经历找到存在意义 [5] - 白光象征毁灭性力量,海德格尔式对过度光亮的批判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