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搜索文档
李安的“精神导师”伯格曼:信念能否解决人类终极问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4 23:34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是不可逾越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之一,伍迪·艾伦说他是"自电影 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李安将他视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导师",库布里克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 是真正的电影导演,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马丁·斯科塞斯说"成长在五六十年代的导演,没有一个不 受到伯格曼的影响"。除了导演过62部电影、170场戏剧外,伯格曼也创作了大量剧本,对于电影和戏剧 之于他的关系,他如是说:"电影是我索求无度的情人,而戏剧则是我忠诚的妻子。"《未实现:伯格曼 文集》一书共收录了伯格曼1942至1969年间"未发表、未上演及未上映"的八个剧本和一部小说,是伯格 曼从青年到中年时期的作品,它们见证了伯格曼狂野的想象力、巧妙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对思想摞叠的 功力。这些作品从夫妻关系、性别战争、痛苦绝望、荒诞虚无及毁灭死亡等诸多角度来讨论爱、思想及 信念的问题。 爱与恨构成"最完美的和谐" 自青年时代以来,伯格曼总是尝试着用语言去定义"爱"。在剧本《城》中,安妮认为"欲望,怜悯,温 柔,抱怨,还有谎言"就是爱情。在《木版画》中,延斯从尼采主义的角度讨论爱情,他认为爱情是"所 ...
通过语言探索爱、思想与信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2 06:17
伯格曼作品主题分析 - 爱被描述为包含欲望、怜悯、温柔、抱怨和谎言的复杂情感 [3] - 爱与恨被视为共生关系,约瓦金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种情感 [3] - 通过夫妇关系展现爱恨交织的动态,包括怀疑、猜忌和背叛等行为 [4] 哲学思想影响 - 作品体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如《与瑞贝卡的六十四分钟》中身份探索 [5] - 尼采主义体现在安娜角色具有原始野蛮生命力和创造性破坏力 [5] - 存在主义主题包括忧虑、空虚和孤独,《帕斯卡之死》将生命描述为地狱 [6] 信念与宗教探讨 - 教授相信人类灵魂奇迹而非宗教天国戏法,认为奇迹是生存必需 [7] - 信念丧失导致黑暗体验,如十字军骑士确信熄灭时出现地狱般景象 [7] - 对宗教罪概念的质疑,约瓦金称罪为无稽之谈但被指沉迷负罪感 [8][9] 艺术表现形式 - 戏剧被定义为游戏,孩子视游戏为工作而成人是聪明老成的孩子 [5] - 通过痛苦体验实现超越,瑞贝卡通过被殴打等经历找到存在意义 [5] - 白光象征毁灭性力量,海德格尔式对过度光亮的批判 [6]
加缪:反抗无法推翻的处境,承受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第一财经· 2025-07-04 09:54
加缪与萨特的思想分歧 - 加缪在《我反抗》中提出"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核心哲学命题 强调通过反抗荒谬来确立存在价值 与萨特存在主义阵营形成对立 [6][8] - 加缪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暴力 主张基于个体良知的温和反抗 萨特则认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两人在《正义者》与《魔鬼与上帝》作品中形成戏剧性对立 [5][7] - 冷战初期法国知识界分裂为支持加缪或萨特的阵营 加缪坚持中间立场却被迫卷入站队 导致1952年后与萨特公开决裂 [8][10] 《反抗者》的创作背景与核心思想 - 著作创作始于1946年阿尔卑斯山隐居期间 正值战后法国"肃奸运动"引发政治暴力泛滥 加缪试图构建反暴力的哲学体系 [1][5] - 书中系统梳理从希腊文明到现代思潮中的反抗演变 批判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思想谱系被扭曲为暴力正当化工具 特别揭露纳粹对尼采哲学的篡改 [6][7] - 提出"适度反抗"理论 主张保留道德界限的改良主义 通过《正义者》卡利亚耶夫角色展现理想反抗者的贵族式操守 [6][7] 作品风格与历史影响 - 采用非连贯的论战式写作 与加缪以往文学作品的抒情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学界对其评价两极分化 [9][10] - 1951年出版后导致加缪失去左翼知识分子支持 虽获右翼短暂追捧但未被真正接纳 陷入政治孤立 [10][12] - 长期来看著作确立加缪作为道德哲学家的地位 其反暴力思想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 [10][12] 加缪的文学创作特征 - 作品贯穿"荒谬-反抗"主题 通过《鼠疫》《局外人》等小说展现人在荒诞处境中的道德选择 [1][4][9] - 塑造塔鲁、卡利亚耶夫等"道德纯粹者"形象 体现反抗暴力需诉诸个体良知而非抽象理念 [4][5][7] - 文字风格兼具简约精确与情感张力 擅长在阴暗叙事中注入生命热情 [9]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将俄乌冲突比作孩子之间的战争的评论)对我们来说,这是关于存在主义。
快讯· 2025-06-06 18:00
克里姆林宫对特朗普评论的回应 - 克里姆林宫将俄乌冲突视为存在主义问题,而非特朗普所比喻的"孩子之间的战争" [1]
全球年度最贵艺术品的现实与幻象诗意辩证法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14:26
艺术品拍卖 - 雷尼·马格利特的《光之帝国》系列画作在佳士得拍卖中以1.21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77亿元)成交,刷新艺术家作品最高价拍卖纪录,并成为2024年度最贵艺术品 [1] 作品背景与艺术价值 - 《光之帝国》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最具标志性的系列作品之一,创作于1948年至1960年代,共17幅同名油画,以"昼夜并存"的悖论性场景挑战现实认知 [2] - 画面中蔚蓝明亮的天空与黑夜笼罩的街道形成强烈对立,这种"不可能的并置"成为马格利特美学的核心符号,兼具哲学深度与市场价值 [2] - 1954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光之帝国》因尺幅庞大成为焦点,引发藏家争购,艺术家不得不追加创作以履行合约,凸显作品稀缺性 [4] 创作特点与市场表现 - 系列作品在构图细节上各具特色,尺寸从横幅到直幅变化,光线与水的表现手法逐渐精进,1954年版本集中体现了所有经典元素 [4] - 市场热度源于多重因素:私人藏家手中仅存少数版本,稀缺性推高价值;马格利特"哲学画家"的独特地位使其作品兼具学术与投资价值;超现实主义百年纪念引发文化回顾潮 [7] 文化影响 - 《光之帝国》对流行文化影响深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标志、Pink Floyd专辑封面、电影《驱魔人》的场景设计均受其启发 [7] - 披头士乐队的苹果商标源自马格利特对青苹果的符号化运用,印证其跨界影响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