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搜索文档
生命的和鸣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那天,越剧小生李晓旭展示了她的衣柜,衣柜里没有一条短裙。日复一日圆场、跌扑,她的膝盖上满是 淤青,一年四季少不得长裤遮挡。我忍不住担忧:"你才30多岁,腿上就有这么多伤,上了年纪怎么 办?"她爽朗笑道:"万一我运气好,没落下病根呢?"近乎天真的神色,令人潸然。 我了解她的纯净、烂漫与她穿云裂帛的嗓音条件,也就知道该将怎样的角色交付给她。从《乌衣巷》里 一人分饰两角的灵动,到《凤凰台》里飘洒俊逸的诗仙,再到《织造府》里既是著书人曹雪芹又是书中 人贾宝玉的双重演绎,李晓旭完成了一个个"至情人"的形象,用"金陵三部曲"点亮了舞台,带领南京市 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崭露头角,聚拢了一批稳定的观众。 我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携手,更是一场披荆斩棘之旅。历经《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 《诗宴·唐才子传》《蝴蝶梦》《世说新语》等剧目创作,数代昆剧演员是我前行路上最默契的伙伴。 我熟悉他们每个人的行当家门、表演特色、音区高低,由此,每个剧目、每个角色都有了"量身定制"的 准确度、贴合度,仅仅阅读文本,便可想见满台琳琅。《瞿秋白》初稿完成后,我与主演施夏明字斟句 酌调整文本。8个小时,他一句句诵念,我一字字定稿,务必使语言既情 ...
“凤凰台上凤凰游”:金陵凤凰台是怎样被题写成胜迹的?
新京报· 2025-10-27 12:54
文章核心观点 - 凤凰台作为一处文化胜迹,其知名度和文化意义主要源于李白的诗作《登金陵凤凰台》,而非其物理实体或历史渊源 [10][18][26] - 后世的凤凰台书写高度依赖李白诗歌所构建的文本景观,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实际地理变化的、强大的文本化传统 [17][18][25] - 物质形态的凤凰台屡经兴废、遗址变迁且景观尽失,但其文化生命通过历代诗人的文学追忆和再创作得以延续和强化 [16][18][26] 凤凰台的历史记载与变迁 - 关于凤凰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书·符瑞志》元嘉十四年(437年),仅提及“凤皇里”而未言“台” [2] - 后世记载存在时代“层累”现象,如《法苑珠林》(668年)将事件提前至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并首次出现“凤皇台”之称 [3] - 凤凰台遗址在历史中屡经确认、重建与荒废,明代通过发现瓦官寺遗址再次确认台址,清代多次募修但效果不彰 [5] - 城市格局变化(如五代杨吴扩城)及自然地貌改变(如长江河道淤积)导致凤凰台原始景观与李白诗中所描写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完全不符 [13][16] 李白诗作的关键作用 -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现存第一首题咏该地的诗作,是凤凰台文化记忆的奠基性文本 [6][10] - 诗中的凤凰台可能并非人工建筑,而是一处因传说命名的自然高地,李白是将其写入诗歌的第一人 [10] - 诗歌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心灵风景和语言模式,使后世书写可以脱离具体地理实存而持续进行 [24][25] 后世对凤凰台的文本化书写 - 自宋代起,题咏凤凰台蔚然成风,但多数作品并非基于实地景观,而是对李白诗歌文本的回应和再创作 [17][18] - 后人通过书写加入由李白开创的文本谱系,其动机在于追念李白,并在此过程中使自身也成为被纪念的对象 [18] - 即使面对遗址失考、景观尽失的现实,如林希逸、周宝偀等诗人的质疑,也未能阻止文本化书写的延续 [12][16][17] 相关遗迹的附会与建构 - 明万历年间(1592年)在台旁发现所谓“阮籍墓”,尽管其真实性存疑(阮籍为魏人且葬地不明),但仍被后人附会为李白诗句“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实证,并融入凤凰台的观光体验中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