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八景图卷》
icon
搜索文档
《艺文北京》丛书: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9 08:51
丛书概览 - 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艺文北京》丛书,旨在通过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 [1] - 丛书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北京历史文脉 [1] - 该丛书由安平秋等人主编 [3] 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 汉代《燕剌王旦歌》是目前可见最早确切书写北京的诗篇之一,描绘当时城邑凋敝景象 [5] - 曹植《白马篇》以“幽并游侠儿”为对象,其《艳歌行》中“出自蓟北门”等句使“蓟”成为重要诗歌意象 [6] - 唐代边塞诗人为北京拓展书写版图,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高适描绘幽燕风光和戍边征战、李益在幽州形成边塞诗小团体 [7] - 宋元时期王安石、苏辙、范成大等诗作记录燕地风光和少数民族习俗,汪元量词作记录宋元之交时世变迁 [8] - 辽金至元明清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士大夫诗人云集,诗歌题材扩展至宫廷诗、酬唱诗等 [8] 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 元朝迎来“赋”的复兴,涌现大量都城赋,与元大都的辉煌营造相辅相成 [9] - 明清游记散文繁盛,如方苞《狱中杂记》、袁宏道《满井游记》描绘北京物候,袁宏道与袁中道各写《游高梁桥记》呈现不同体验 [9][10] - 明代文人多西山游记,清代文人足迹延展至京郊区县,如方苞《游丰台记》、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 [10] - 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回忆宣南风俗,体现北京作为文化都城的城市性征 [11] - 明清文人将北京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使其在笔下成为风景 [11] 戏曲文学中的北京 - 元杂剧代表人物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均为大都人,显示北京在元杂剧创作中的领袖地位 [12] - 元杂剧兴盛原因包括大都城市繁荣、市民娱乐需求、科举废止文人转向创作、民族文化交融等 [12] - 金元时期是北京文化转折点,迎来多民族文化大融合 [13] - 明清传奇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完成于北京,剧作与城市政治历史事件紧密结合 [13] 北京文化特征 - 北京文化特点包括有容乃大和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历史上长期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动态交融中 [14] - 文学中的北京是多重“北京”折叠映射而成的综合体,从艺文角度可加深对今日多重中心北京的理解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