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
搜索文档
《北京·东城》画册亮相2025北京文化论坛获好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9 12:54
画册发布与内容 - 画册《北京·东城》于2025年9月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亮相 [3] - 画册由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编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3] - 画册采用中英双语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东城区 [1] 画册结构与定位 - 画册分为六个篇章: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宜居福地、现代城市 [1] - 东城区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1] - 画册旨在为外界了解东城区提供全面而生动的窗口 [1] 市场反响与价值 - 画册凭借优质内容与独特价值受到2025北京文化论坛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3] - 画册立体呈现东城区兼具古都韵味和现代风光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成就 [1]
《艺文北京》丛书: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9 08:51
丛书概览 - 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艺文北京》丛书,旨在通过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 [1] - 丛书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北京历史文脉 [1] - 该丛书由安平秋等人主编 [3] 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 汉代《燕剌王旦歌》是目前可见最早确切书写北京的诗篇之一,描绘当时城邑凋敝景象 [5] - 曹植《白马篇》以“幽并游侠儿”为对象,其《艳歌行》中“出自蓟北门”等句使“蓟”成为重要诗歌意象 [6] - 唐代边塞诗人为北京拓展书写版图,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高适描绘幽燕风光和戍边征战、李益在幽州形成边塞诗小团体 [7] - 宋元时期王安石、苏辙、范成大等诗作记录燕地风光和少数民族习俗,汪元量词作记录宋元之交时世变迁 [8] - 辽金至元明清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士大夫诗人云集,诗歌题材扩展至宫廷诗、酬唱诗等 [8] 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 元朝迎来“赋”的复兴,涌现大量都城赋,与元大都的辉煌营造相辅相成 [9] - 明清游记散文繁盛,如方苞《狱中杂记》、袁宏道《满井游记》描绘北京物候,袁宏道与袁中道各写《游高梁桥记》呈现不同体验 [9][10] - 明代文人多西山游记,清代文人足迹延展至京郊区县,如方苞《游丰台记》、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 [10] - 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回忆宣南风俗,体现北京作为文化都城的城市性征 [11] - 明清文人将北京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使其在笔下成为风景 [11] 戏曲文学中的北京 - 元杂剧代表人物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均为大都人,显示北京在元杂剧创作中的领袖地位 [12] - 元杂剧兴盛原因包括大都城市繁荣、市民娱乐需求、科举废止文人转向创作、民族文化交融等 [12] - 金元时期是北京文化转折点,迎来多民族文化大融合 [13] - 明清传奇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完成于北京,剧作与城市政治历史事件紧密结合 [13] 北京文化特征 - 北京文化特点包括有容乃大和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历史上长期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动态交融中 [14] - 文学中的北京是多重“北京”折叠映射而成的综合体,从艺文角度可加深对今日多重中心北京的理解 [14]
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晚报· 2025-09-26 15:30
丛书概览 - 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艺文北京》丛书,旨在通过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 [1] - 丛书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 [1] - 丛书由安平秋等人主编 [3] 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 汉代《燕剌王旦歌》是现存最早确切书写北京的诗篇之一,描绘了当时城邑凋敝之状 [5] - 曹植《白马篇》等诗篇塑造了"幽并游侠儿"形象,使"蓟"成为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 [6] - 唐代边塞诗人为北京诗歌注入豪迈宏阔之气,如高适描绘幽燕风光,李益形成边塞诗小团体 [7][8] - 宋元时期诗歌反映民族文化交流,如汪元量记录宋元变迁,耶律楚材等展现文化融合 [9] - 北京从边地跃升为全国中心后,士大夫诗人云集,诗歌题材扩展至宫廷生活与京城风情 [9] 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 元朝迎来"赋"的复兴,涌现许多描绘元大都辉煌壮丽的都城赋 [10] - 明清游记散文繁盛,如袁宏道《满井游记》细致描绘北京初春物候,袁中道《游高梁桥记》记录沙尘暴经历 [11] - 明代文人偏爱西山游记,清代文人足迹延展至京郊区县,如方苞《游丰台记》、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 [12] - 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通过个人经历回忆宣南风俗,呈现北京作为文化都城的城市性征 [13] - 明清文人为北京赋予审美性眼光,使其从背景变为风景 [13] 戏曲文学中的北京 - 元杂剧代表人物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均为大都人,显示北京在元杂剧创作中的领袖地位 [14] - 元杂剧兴盛源于元大都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科举废止促使文人转向创作等因素 [15] - 金元时期是北京文化转折点,少数民族政权建都促成了文化大融合 [15] - 明清传奇剧作如《长生殿》《桃花扇》完成于北京,题材与城市政治历史事件紧密结合 [16] 北京文化特征 - 北京文化具有有容乃大和多民族文化共同体两大特点,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动态交融的产物 [16] - 北京是由多重"北京"折叠映射而成的综合体,是一个层积而成的概念 [16]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颐武:北京的活力、魅力正在凸显出来
新京报· 2025-09-24 18:09
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作为具有3000年文明史的中国首都,其文化活力与魅力是国家形象的集中象征,中轴线所代表的壮美秩序创造了独特的全球城市印象 [1] - 北京的传统生活形态、胡同文化及非遗戏曲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体现,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扮演关键的历史与文化节点角色 [1] - 北京连接古今,是当代中国创造的集聚发散地,其文化魅力能促使游客从浅层打卡转向深度理解城市生命力,形成情感联结 [1] 区域文化资源价值 - 元明清胡同文化与京味生活形态具有强烈吸引力,戏曲和非遗资源承载中华文化标识的重要价值 [1] - 在国子监等历史文化深厚空间进行讨论,凸显北京文化积淀对当代认知中国形象的重大意义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 引用鲁迅"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理念,体现北京在融合传统与现代过程中展现的文化力量与活力 [1] - 通过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使全球受众由好奇转向关注,最终与城市建立深度联系,超越旅游打卡层面 [1]
《舍不掉的予》: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4 14:18
文章核心观点 - 孔庆东在《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中通过多维度视角分析老舍作品 认为老舍像"多功能相机"般呈现北京文化的贵族气、包容性和乐感文化等特征 并强调其作品蕴含爱国主义主旋律 [4][5][7][8][9][10] 老舍作品的文化视角 - 老舍作品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征 语言透京腔京韵 叙事背景常设北京 [5] - 孔庆东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解析老舍作品的文化内涵 [5] - 老舍被视作"多功能相机" 其作品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具有丰富视角和意涵 [4] 北京文化的贵族气 - 北京文学除平民气外还有"贵族气" 体现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致考究 [6] - 例证:《龙须沟》程疯子穷困仍热爱曲艺 《正红旗下》百姓"没钱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这种贵族气形成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和独特文学魅力 [6]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 北京文化海纳百川 混杂古今中外文化因子 呈现五方杂处形态 [7] - 旗人文化作为北京文化重要特性 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7] - 《茶馆》中"旗人也是中国人"台词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主旋律 [7] 乐感文化的美学呈现 - 北京文化属"乐感文化" 体现乐观眺望未来的民族性格 [8] - 例证:《二马》老马享受生活细节 《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满天飞元宝" [8] - 这种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8] 地域文化研究方法 - 孔庆东提出"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强调将文献材料与实地考察结合 通过走街串巷深化文化理解 [9] - 认为北京文化处于流动变化中 需动态把握其赓续与流变 [9] 著作特点与风格 - 本书基于北大课堂记录 内容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 章节如单口相声 [10] - 采用开放式、启发性解读 部分观点可商榷 承认文学研究无标准答案 [10] - 虽以"现代文化"为名 实则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由阐发 [10]
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08:17
核心观点 - 孔庆东通过《舍不掉的予: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从阶级、种族、宗教、地域、性别等多视角分析老舍作品,认为其文学创作像"一架多功能的相机",呈现了北京文化的独特风貌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4][5][10] 老舍与北京文化 - 老舍作为"北京人"的身份被置于首位,其作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叙事背景和语言均体现京腔京韵 [5] - 北京文化在平民气之外蕴含"贵族气",体现于百姓对生活细节的考究,如《龙须沟》程疯子坚持曲艺热爱、《正红旗下》描绘"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 [6] - 北京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因子,旗人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在《茶馆》《正红旗下》中体现族群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老舍作品呈现北京"乐感文化"的生活美学,如《二马》中老马欣赏雨雾风情趣、《正红旗下》大姐夫养鸽观天,展现雍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8] 研究方法与视角 - 孔庆东提出地域文化研究需结合"死的材料与活的生活",采用"十面埋伏法":读史访古、观地研图、乘车行路、交人居屋、品食观俗 [9] - 解读方式为开放式、启发性,不拘泥于现代文化范畴,纵横古今且语言幽默,章节内容类似单口相声 [10] 作品与文化价值 - 老舍作品超越世俗浪漫情怀,焕发独特魅力,从文学视角呈现北京文化风貌 [6] - 作品中低徊爱国主义主旋律,如《茶馆》常四爷台词"旗人也是中国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 通过文学视角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但需注意其流动性与变化性,避免概括性结论丢失全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