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云制作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从《时间之子》开始,中国动画电影走上“云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18:10
国产动画电影制作模式转型 - 《哪吒之魔童闹海》采用传统分包协作模式,涉及上百家制作公司、上千位艺术家,导致流程断层、管理复杂、周期不稳定 [1] - 国际动画巨头如皮克斯、迪士尼拥有千人规模团队和本地化软硬件系统,而国内制作环节分工细、流程复杂 [1] - 基于云平台的集中式协作正成为提升效率的现实选择,推动行业从工业化走向智能化 [1] 全云制作技术应用案例 - 《时间之子》是国内首部全流程云制作动画电影,依托猫眼云制作平台实现云桌面、云存储、云渲染等全链条云端化 [2] - 该片包含2336个制作镜头、97234个制作任务,70%制作任务和100%渲染计算在云端完成,通过并行处理压缩周期 [2] - 云端协作使后期制作时间从传统5-6个月延长至1年以上,帮助团队提前锁定档期 [2] 云制作实施挑战与突破 - 全流程云制作面临数据安全、软硬件兼容性、网络时延、人员接受度等挑战 [3] - 团队通过现场示范、优化网络环境等方式推动艺术家适应新系统,强调综合效率提升 [3] - 云制作模式推动影视生产从"重资产硬件依赖"转向"轻资产服务订阅",尤其利好中小团队 [4] 本土云厂商技术布局 - 腾讯云通过《时间之子》项目实现从渲染到制片、协同、存储的全链条云服务突破 [4] - 阿里云与华策影视合作推出影视剧本智能创作辅助系统,应用于剧本生成、评估及智能剪辑 [5] - 华为云与中影集团联合开发影视译制大模型,实现AI多语种配音和口型匹配 [5]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猫眼云制作平台能力可复制到更多项目,未来可能形成标准化服务平台 [6] - 中国云厂商凭借服务深度、系统定制能力与落地速度,逐步形成本土化优势 [4] - 技术红利将吸引全球艺术家参与国产动画制作,类似特斯拉的普及路径 [3]
抛弃大铁笼“锁电脑”,《时间之子》国产动画电影的“全云制作”实践
钛媒体APP· 2025-06-12 10:49
全云制作模式创新 - 猫眼娱乐与腾讯云联合搭建云制作平台,实现从云桌面、云存储、云渲染到云制片管理的全流程集成,超70%制作工作量及100%渲染计算和数据存储均在云端完成[2] - 项目初期需现场解决合作方对云端延迟和安全性的顾虑,最终推动70多家团队上千名创作人员接受全云模式[2] - 云端统一环境标准化工具,供应商启动当天即可工作,提交首个镜头时间从传统模式1周缩短至3天[5] 传统动画制作痛点 - 环境割裂导致"版本地狱":参与制作的20多个城市团队操作系统及软件版本差异大,曾因版本问题耗费1周协调[3] - 数据传输低效:50GB模型文件通过U盘快递需2天且易丢失,关键素材延误可能影响定档[4] - 算力瓶颈突出:复杂镜头单机渲染需3天,全片97234个任务在传统模式下面临自建机房高成本或渲染农场排队问题[4] 全云制作技术优势 - 算力集中调度实现效率跃升:毛发特效计算从本地几小时缩短至云端半小时,万级文件批量修改耗时从人工操作变为集群半小时处理[5] - 画面迭代能力质变:云端支持单镜头近百次修改(如巨浪镜头),传统分包模式受限于传输成本仅能迭代1-2轮[5] - 并行工作流缩短周期:三维预演阶段同步启动灯光特效粗稿,使顺序环节转为并行推进[6] 成本与行业影响 - 弹性算力实现隐性降本:高峰期调用数万核算力,低谷期释放,资源利用率较传统机房显著提升[6] - 2024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规模达7425.38亿元(占全球28%),2030年预计增至35954.2亿元,全云制作有望推动技术接轨国际[8] - 模式可复制性强:未来项目仅需调整参数即可接入,猫眼计划在暑期档/春节档多团队协作项目中推广[7] 未来发展方向 - 多区域部署规划:当前北京单节点导致30%时延敏感环节未上云,未来将覆盖上海、广州及海外节点[7] - 推动行业工业化:中小团队可通过云端"公共技术底座"直接使用顶级算力,降低设备采购成本[7] - 重构生产流程:从重资产硬件依赖转向轻资产服务订阅,释放艺术家创作精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