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场地租赁及增值服务
搜索文档
“假装上班”的人
经济日报· 2025-09-28 07:44
行业背景与市场定位 - 新兴业态“假装上班公司”在全国多地涌现,如北京、西安、东莞、杭州等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非传统办公空间[2] - 该模式服务于个人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其中80%为个人和团队创业者,18%为自由职业者,2%为学生或体验者[3] - 公司提供按天付费的工位,日均费用约30元,配备电脑、空调、零食、无线网络等办公设施,无需打卡且允许迟到早退[1][11] - 目标市场覆盖中国超过2亿的灵活就业人员,其中大部分岗位依托互联网平台,工作模式突破传统“住宅-单位”两点一线[13] 商业模式与服务内容 - 核心服务包括提供正式办公场域、创业灵感碰撞、人脉资源链接及低成本试错机会,例如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直播间租赁和运营指导[5][6] - 通过“假装面试”反向流程,由“员工”提出需求,老板提供定制化帮助,如模拟职场情景剧或头脑风暴创业点子[3] - 部分公司通过共享闲置办公室改造运营,如东莞一处40平方米空间设8个工位,强调社区氛围而非单纯租赁关系[7][12] - 商业模式投入产出比偏低,工位满员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但注重增值服务而非“二手房东”式转租[12] 用户需求与价值创造 - 用户主要诉求包括会见客户的正式场地、低成本试水互联网创业(如直播、短视频)、寻找高效办公环境及恢复工作秩序感[3][8] - 案例显示,有用户在此18天内成立公司,1周后盈利,1个月内实现直播指导业务排队预约,成功跑通创业路径[4] - 传统企业利用该模式低成本试错转型,如医疗器械公司试水直播2个月后线上销售业绩显著提升,并自主搭建直播场景[5][6] - 自由职业者通过参与临时直播(如19小时带货)获得分账收入和技能提升,同时重建工作节奏与社会链接[7][8] 运营挑战与发展前景 - 行业面临工位空置率偏高问题,即便初期市场反馈积极,实际开业首月可能无人问津,成本回收存在压力[11] - 运营者需筛选用户,拒绝打游戏、旅游住宿等非目标群体,以维持“奋斗状态”的社区环境[8] - 创始人观点分化:部分期待推广至全国打造低成本创业平台,部分倾向小而精规模以保持互帮互助氛围[14] - 行业被视为对传统“上班”观念的更新,信息化与智能化浪潮可能催生更多衍生业态,适应工作方式变革[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