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
icon
搜索文档
冻土之上,能源大动脉“热流奔腾”
科技日报· 2025-08-21 17:29
项目运营数据 - 东北能源战略通道累计输送原油逾3.3亿吨 [1][3] - 天然气输送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1][3] - 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6] - 年输气能力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6] 技术创新成果 - 世界首次成功穿越欧亚大陆冻土区南部不稳定冻土带 [1][7] - 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 [1] - 热油管廊冻土演化预测方法为国际首创 [4] - 冻土融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冻土融沉速率降低70% [4] - 开发大口径高钢级管道止裂韧性预测模型 引入土壤类型/埋深/管径多参数动态耦合 [8] - 建成亚洲首座全尺寸管道气体爆破试验场 [8] - 世界首次开展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管道天然气爆破试验 [8] 工程规格特征 - 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设计 为全球口径最大输气管道 [6] - 使用X80高钢级钢材和12兆帕高压力等级 [6] - 国内首套1422毫米超大口径管道多物理场超高清检测装备 [11] - 检测机器人以3至5米每秒速度运行 每分钟采集约2G-3G数据 [11] 战略定位意义 - 我国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标志性工程 [6][10] - 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走廊和"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12] - 我国首条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12] - 为全球管道工程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12]
新华社丨“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7-11 11:03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管道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3] - 管道途经9个省区市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供气稳定 [3]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突破 - 实现关键设备100%国产化 包括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和核心控制系统 [3] - 突破零下40度高寒施工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3] - 首创0.3mm环焊缝裂纹检测和3mm针孔缺陷检测技术 [3] - 开发光纤预警 视频识别 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巡护技术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理模式 [3] 管网互联与供应格局 - 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系统互联 形成"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输送157亿立方米天然气 占区域用气量33% [5] - 迎峰度夏期间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4% [5] 生态效益与区域协同 - 1000亿立方米输气量等效种植8.2亿棵冷杉 净化空气4200亿立方米 [5] - 建立"补植复绿"机制 强化黑土耕地和河流穿越段环境保护 [5] - 推动沿线钢铁 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 助力双碳目标 [5] - 串联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区域 [6]
“北气南下”输送天然气破1000亿立方米
科技日报· 2025-07-11 08:21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 [1] - 该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国产化的长输油气管道 [1] - 管道北起黑龙江黑河 南至上海 途经9个省(区、市) 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1] -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1] 能源供应格局 - 管道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等系统互联互通 构建"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1] -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有效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 [1] - 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管道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达157亿立方米 占该区域用气量的三分之一 [2] 技术创新突破 - 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区油气管道施工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 - 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 核心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100%国产化 [2] - 国内首次实现油气管道宽度0.3毫米环焊缝开口裂纹 直径3毫米针孔缺陷检测 [2] 智能管道管理 - 我国首条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集成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 [2] - 构建贯穿建设期至运营期的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管理体系 [2] - 融合应用光纤预警 视频监控 地灾监测等多源数据 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线路管理模式 [2] 区域供气能力 - 迎峰度夏期间向上海 浙江等地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较2024年同期增长4% [2] - 有效缓解华东地区夏季"气电保供"压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