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

搜索文档
2nm大混战,最大赢家曝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30 10:18
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CEO陈立武表示Intel 14A制程节点的开发取决于客户承诺和盈利能力,强调需在性能和产量上满足要求以提供可靠服务[3] - 特斯拉与三星签署165亿美元合约,由三星代工下世代FSD芯片"AI6",并暗示未来可能增加订单[3] - 特斯拉最初与台积电商谈AI6芯片生产,因台积电产能满载而转投三星[3] - 日本Rapidus宣布成功试产2纳米芯片,预计2027年量产,可能打破台积电和三星的垄断[4] - Rapidus通过与IBM合作获得2纳米制程技术授权,派遣百余名工程师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量产方案[5] 技术发展动态 - IBM在2021年成功研发全球首个2纳米芯片,在150平方毫米面积集成500亿个电晶体,性能较7纳米提升45%[5] - 台积电N2芯片节点预计今年推出,预发布需求超过3纳米和5纳米产品,能效较3纳米提升25%-30%[11][12] - 台积电计划2026年推出A16芯片(1.6纳米),能效较N2再提升15%-20%,A14芯片预计2028年投产[12] - Rapidus差异化定位为"一站式小芯片平台",对标台积电SoIC和CoWoS封装方案,提供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选择[8][9] 市场表现与预测 - 台积电当前市值约1.25万亿美元,管理层预计未来五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近20%,有望推动市值达到3万亿美元[11][12] - 中芯国际与三星的市场占有率差距从2023年Q2的5.8个百分点缩小至Q3的3.3个百分点[7] - 韩国将于6月公布新一轮芯片法案细节,加强对本土半导体产业支持力度[9] 自主创新案例 - 中芯国际14纳米制程工艺日趋成熟,华为海思芯片设计能力持续领先[6] - 中国香港TimeShop开发"倍他强"男尊严补剂,采用自主Power Matrix缓释技术专利,价格显著低于辉瑞产品[6] - TimeShop产品已进驻243家线下店及多个线上平台,对辉瑞形成冲击[7]
从轴承和阀门,看中国制造的未来(观象台)
人民日报· 2025-07-30 06:36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观点 -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从拼体力到拼智力、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的转型,未来需聚焦创新、升级、市场三大方向[1] - 轴承和阀门行业案例显示,通过技术攻关、智能升级和市场响应,中国制造已实现关键突破并提升国际竞争力[1][2][3][4] 创新维度 - 洛轴集团通过接续攻关突破盾构机主轴承技术,产品可靠性达国际水平且价格仅为进口1/3,带动一季度轴承出口同比增长8.7%[2] - 航空精密轴承和16兆瓦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等高端产品占洛轴集团总产值70%,对比10年前依赖进口实现质变[1][2] - 阳泉阀门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产品从落后铸造工艺升级为广受市场青睐[1][3] 智能升级维度 - 阳泉阀门重型车间采用电脑操控车床,生产效率与精准度显著提升[3] - 洛轴集团齿轮箱轴承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周期缩短30%[3]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超47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技术支撑[3] 市场响应维度 - 青岛精锐机械研发智能阀门出口66国,洛轴集团风电轴承年产值超20亿元成为营收最高产品[4]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制造业提供商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及能源体系建设将催生新需求[4] 行业启示 - 轴承和阀门行业证明,通过补短板(如盾构机轴承国产化)和锻长板(如风电轴承领先),可提升产业竞争力[1][2][4]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提升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效率,催生新业态[3][4]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奋楫者——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事迹巡礼
新华社· 2025-07-28 20:08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与贡献 - 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重要来源、技术创新重要主体、金融发展重要依托[1] - 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2%[2] -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 -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开创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阿里云服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旭阳集团通过混改形成"国企基因+民企活力"模式,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4] - 隆基绿能在单结晶硅电池及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上持续刷新纪录[4]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 春秋航空机队规模超130架,20%以上航线投向老少边和困难地区,2024年在民族地区运送旅客380万人次[5] - 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在22个阿拉伯国家推广中文课程,线上平台学习人次超100万[6] - 华森制药通过"产业+农户"模式指导中药材种植,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发展[7] - 富邦控股构建宁波市3200多个点位的资源回收网络,5年回收资源超50万吨[8] 企业家精神与国家战略协同 -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推动计算与人工智能创新、光伏产业升级、文化出海等领域的突破[3][4][6] - 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如资源回收网络构建与绿色能源技术研发[4][8] - 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航线网络布局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5][7]
上海湛信科技(鑫高度)获“模块式多孔中空喷丝板”发明专利
金投网· 2025-07-28 16:44
公司专利技术突破 - 公司研发的"模块式多孔中空纤维膜喷丝头"获国家发明专利(CN104894663B),采用数字化、模块化、柔性化创新设计 [1] - 专利包含导流模块和喷丝模块,分体式设计通过螺钉组装,解决传统喷丝头痛点 [1] - 技术实现三大突破:数字化扩展喷丝孔数量、模块化降低生产难度、柔性化支持多规格生产 [3] 技术参数与行业应用 - 加工精度达0.002mm,粗糙度Ra0.2-0.4,同心度0.003mm,支持多孔扩展 [3] - 覆盖湿法、热法、环保净水、医疗血透析膜、气体分离膜领域,支持16孔至1024孔规模化纺丝 [3] - 产品远销3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634家客户 [3] 行业地位与研发积累 - 公司作为《中空纤维膜喷丝板》团体标准主编单位,持续以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5] - 已申请40余项专利,掌握第4代至第9代喷丝板技术,技术升级路径清晰 [1][3] - 专利成果体现研发实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5]
高志凯:今天卖、明天又不卖,那怎么行?我们要敢于给美国立规矩
搜狐财经· 2025-07-27 04:47
中美关税谈判 - 中美第三轮关税谈判将于7月27日至3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1] - 谈判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核心诉求差异、美方试图纳入非关税敏感议题、中方反对单边制裁和脱钩断链 [1] - 中国对特朗普时期的策略已有应对经验并明确独立自主研发道路是关键 [1]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 - 黄仁勋指出中国拥有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技术推进不可阻挡 [1] - 美国制裁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步伐但独立自主科技发展是中国作为大国的必然选择 [2] - 中国需掌握市场主动权而非将取消制裁视为核心诉求 [2] - 创新体系需从金融体系重构、AI战略升级到安全防护强化打造可持续生态 [2] 美国对华科技制裁影响 - 美国对华科技制裁已等同于禁运措施极端类似冷战时期对苏联的禁运行为 [4] - 制裁倒逼中国走独立自主道路但中国科技发展并非被动应对而是长期战略 [6] - 中国必须掌握核心科技依赖他国行不通独立自主是唯一选择 [6] 中美贸易战动态 - 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封锁种类愈发复杂已形成实质性禁运 [4] - 中美关税战中美方将中国产品关税提高至145%中方反击至125% [12] - 中国未恢复对美国石油天然气和农产品的购买因需签订长期合约 [12] 市场主动权与谈判策略 - 中国应掌握市场主动权对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立考量机制 [11] - 若美国不卖产品中国将自主研发并关闭相关市场 [11] - 美国近期对华芯片禁运松动因华为AI芯片已达到相应水平 [9] 技术生态与竞争格局 - 华为AI芯片效率和质量提升迫使美国放宽对华芯片销售限制 [9] - 中国需鼓励使用国产AI芯片而非盲目恢复购买美国产品 [14] -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可能重塑全球AI格局中国技术生态将发挥更大影响力 [1]
不借东风的长安汽车:“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10:47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拥有162年历史,从军械制造转型至汽车制造,1958年生产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1983年与日本铃木合作进入微型车领域 [2][3] - 2000-2016年为合资辉煌期,2016年销量达306万辆历史峰值,其中合资品牌贡献40%,长安福特单年贡献95.8万辆销量及182亿元净利润 [4] - 2018年起合资业务危机显现,长安福特营收从2016年1265亿元暴跌至2021年不足300亿元,2019年合资投资收益为负19亿元导致公司亏损26.5亿元 [4] 战略转型与自主品牌 - 2016年合资巅峰期开始布局自主品牌,2017-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增长72.3万辆,占比从58%提升至93%,2024年自主品牌销量222.6万辆占总销量83.1% [6] - 2020年启动新能源转型,布局阿维塔(华为/宁德时代合作)、深蓝、启源三大品牌,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73.4万辆(同比+52.8%),占总销量32.6% [7] - 深蓝品牌29个月达成40万辆下线,月销3万台可盈亏平衡,阿维塔预计2026年盈利 [7] 重组与独立央企进程 - 2025年2月与东风集团筹划重组,拟合并后年销量超500万辆超越比亚迪(427万辆),双方互补优势包括东风商用车/氢燃料技术与长安乘用车/智能化技术 [9][10] - 重组磋商116天后终止,2025年6月公司宣布独立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第99家央企,总部落户重庆,董事长朱华荣任新央企董事长 [16][18][20] - 独立后决策链条缩短,可直接对接国资委,新能源业务获单独考核,聚焦技术突破与市占率而非短期利润 [20][21] 经营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4年公司总销量268.4万辆(自主品牌占比83.1%),净利润73.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162亿元(为比亚迪三分之一) [6][21][25] - 2025年上半年销量135.5万辆(同比+6.8%),新能源车45万辆(同比+48.8%) [8] - 2024年新能源品牌合计亏损55.9亿元,阿维塔单台亏5.4万元,深蓝单台亏6477元 [24]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025年Q1销量增速仅1%,新能源占比停滞35%,受民营车企先发优势及价格战冲击,深蓝增速明显放缓 [27] - 需突破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算法等技术瓶颈,减少对合作伙伴依赖,同时平衡现金流与研发投入 [25][27] - 独立后需建立一级央企治理结构,在规范性与市场反应速度间取得平衡 [27]
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 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6:19
公司概况 - 中复神鹰位于青海西宁的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 [2] - 公司采用自主突破的干喷湿纺技术,彰显中国在碳纤维生产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 公司产品覆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风电、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全应用场景,开发31个系列定制化产品 [2][4] 技术创新 - 全球首款干喷湿纺超高模量碳纤维为航天器、卫星提供高精度部件支撑 [4] - 国产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融入国产大飞机战略 [4] - 实现全球首款干喷湿纺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万吨级制备 [4] - 公司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筑牢国产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体系 [4] 产业布局 -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打造以中复神鹰为龙头的碳纤维专业园区"园中园",重点发展新能源配套、体育器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示范项目 [4] - 借助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及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品牌效应,布局碳纤维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用品制造 [4] 市场前景 - 未来中国碳纤维市场增长将聚焦汽车交通、轨道交通及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大领域 [6] - "可回收"属性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对可回收解决方案需求日益迫切 [6] - 西宁正构建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裂解与化学回收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6] 应用拓展 - 公司拓展低空经济复合材料、船舶耐腐蚀材料应用 [6] - 跨界医疗领域研发牙齿修复、人造骨等产品 [6] - 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持续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6]
从年赚80亿元到单季亏3亿元,“疫苗代理王”智飞生物遭遇存货危机
华夏时报· 2025-07-22 10:24
股价表现 - 7月22日收盘价为20.35元/股,处于历史低点区域,较2021年5月146.21元高点下跌86% [2][7] - Wind金融终端对公司一季报评分为20分,在368家同行业公司中排名第347位 [2] 财务危机 - 2025年一季度账上现金30.69亿元,短期债务高达147亿元,资金缺口显著 [3][4]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至-44.14亿元,同比骤降149.6% [4] - 2025年一季度亏损3.05亿元,为上市15年来首次单季亏损 [7] 代理业务崩盘 - 代理业务占比超90%,2024年代理产品收入骤降52.46% [9] - 核心产品四价HPV疫苗批签发量暴跌95.49% [9] - 存货余额从2023年末90亿元激增至2024年末222.18亿元,2025年一季度仍保持219亿元高位 [9][11] - HPV疫苗存货需超9个季度消化,且面临国产九价疫苗(499元/支,价格不足默沙东40%)的减值压力 [12] 业绩滑坡 - 2023年营收529.18亿元,2024年腰斩至260.70亿元;净利润从80.70亿元暴跌74.99%至20.18亿元 [5] - 自主产品收入2023年同比骤降68.70%至10.28亿元,占总收入不足2% [14] 转型尝试与挑战 - 2023年10月代理GSK带状疱疹疫苗,但面临长春高新子公司百克生物的价格与年龄覆盖竞争 [13] - 2025年3月拟增资控股重庆宸安生物进军GLP-1领域,但后者尚无商业化产品且国内53条管线竞争激烈 [13] - 自主疫苗如26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收入大幅缩水,2024年自主业务同比微增14.93%至11.82亿元,占比仅4.53% [14][15] 债务压力 - 2025年7月通过发行60亿元公司债预案,但即便全额偿债后资金缺口仍超50亿元 [16] - 2025年一季度财务费用激增至6627万元,同比暴涨超10倍 [16]
汽车行业创新,长城汽车百亿研发彰显民族品牌硬实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11:16
自主研发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2024年达104亿元,占销售额的5.2% [1] - 工程师团队规模达2.3万人,平均每4名员工中有1名工程师 [1] - 环境风洞实验室总投入近100亿元,具备2000余项新能源、热管理等领域的试验能力,可模拟零下40摄氏度至零上60摄氏度的极端温度以及最高每小时250千米的风速 [1] 产业链整合 - 从依赖外部采购到构建自主供应链,实现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2] - 2018年推动零部件公司独立运营,成功进入宝马等国际企业供应链 [2] - 构建了相互辅助、资源循环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2]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 打造端到端大模型、新一代人工智能数据智能体系、九州超算中心,支撑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2] - 自研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从城区到乡村、从行车到泊车的全场景应用 [2] - 2024年营收达2021.95亿元,2024年上半年销量近57万辆 [2] 民族品牌发展 - 通过自主掌控核心技术和全价值链创新体系,推动民族品牌高质量发展 [3] - 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系统实现全链条创新,印证了"做强做大民族品牌"的逻辑 [3]
中国再度打破西方封锁!又一关键材料被探明,引来全球疯狂抢购,
搜狐财经· 2025-07-19 18:06
近年来,全球资源竞争愈演愈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铼矿"这一新兴资源。 2025年,中国陕西某小城的铼矿资源被正式探明,立刻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项稀缺、且关键性的工业原料,铼的发现无疑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这样的机会也伴随着巨大挑战——如何平衡资源的开发与技术的自给自足?如何防止"资源依赖"成为新的"技术封锁"? 在当今工业和军事领域,铼矿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具有极为独特的物理特性,尤其是其出色的耐高温性能。 铼的耐高温能力,让它在现代航空发动机、火箭喷嘴、以及其他高端制造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甚至在涡轮叶片和燃烧室等关键部件的制造中,铼矿更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全球铼矿的储量非常有限,迄今为止,全球探明储量仅有约两千多吨。 相比之下,全球每年的铼矿产量则更是微不足道,约为50吨左右。 如此稀缺的资源,需求却在飞速增长,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高性能制造领域。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报告,世界主要铼矿储量大国为智利、哈萨克斯坦和美国。 在这个领域,曾经的中国并未占据显著地位,甚至一度被视为"贫铼国家"。 铼矿的稀缺性与其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