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

搜索文档
博物馆铜镜为何通常以背面示人(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铜镜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制作工艺和用途不断发展,博物馆铜镜正面因易磨损和承载历史信息而不打磨,背面纹饰是研究古代工艺、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部分铜镜珍品工艺精湛,且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传承铜镜文化 [2][4][5] 铜镜发展历程 - 新石器时代,先民以静水映面,齐家文化出土最早铜镜,纹饰简单,用于祭祀 [2] - 商周时期,铜镜制作工艺进步,用途拓展,纹饰变复杂,发明“黑漆古”抛光术 [2] - 唐代,铜镜磨制技术和工艺达到高峰 [2] 磨镜匠群体 - 汉代起,官府作坊和民间市井存在专职“磨镜匠”群体,用毛毡、磨镜砖等恢复铜镜光泽 [2] 博物馆铜镜展示情况 - 博物馆铜镜正面历经千年氧化斑驳,打磨痕迹和氧化层是历史信息载体,仅允许清除有害锈 [2] - 铜镜背面饰有精美浮雕、铭文等,是研究古代工艺、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4] 洛阳出土铜镜情况 - 洛阳出土铜镜超2000面,时代序列完整,题材广泛,种类丰富,不乏珍品 [4] 唐代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 - 洛阳博物馆展陈的该铜镜为八出葵花形,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背面纹饰精美 [4] - 采用“金银平脱”工艺,从商代金银箔贴花技术演变而来,唐代用于铜镜 [4] - 工匠还用“游丝毛雕”使纹饰更华美生动,该铜镜因耗时耗金且保存完整而珍贵 [5] 铜镜文化传承 - 河南博物院推出仿古铜镜修复体验套装 [5] - 洛阳博物馆以馆藏铜镜为原型设计“朱颜镜”,受年轻人喜爱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