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朱颜镜
icon
搜索文档
博物馆铜镜为何通常以背面示人(文物有话说)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铜镜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制作工艺和用途不断发展,博物馆铜镜正面因易磨损和承载历史信息而不打磨,背面纹饰是研究古代工艺、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部分铜镜珍品工艺精湛,且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传承铜镜文化 [2][4][5] 铜镜发展历程 - 新石器时代,先民以静水映面,齐家文化出土最早铜镜,纹饰简单,用于祭祀 [2] - 商周时期,铜镜制作工艺进步,用途拓展,纹饰变复杂,发明“黑漆古”抛光术 [2] - 唐代,铜镜磨制技术和工艺达到高峰 [2] 磨镜匠群体 - 汉代起,官府作坊和民间市井存在专职“磨镜匠”群体,用毛毡、磨镜砖等恢复铜镜光泽 [2] 博物馆铜镜展示情况 - 博物馆铜镜正面历经千年氧化斑驳,打磨痕迹和氧化层是历史信息载体,仅允许清除有害锈 [2] - 铜镜背面饰有精美浮雕、铭文等,是研究古代工艺、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4] 洛阳出土铜镜情况 - 洛阳出土铜镜超2000面,时代序列完整,题材广泛,种类丰富,不乏珍品 [4] 唐代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 - 洛阳博物馆展陈的该铜镜为八出葵花形,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背面纹饰精美 [4] - 采用“金银平脱”工艺,从商代金银箔贴花技术演变而来,唐代用于铜镜 [4] - 工匠还用“游丝毛雕”使纹饰更华美生动,该铜镜因耗时耗金且保存完整而珍贵 [5] 铜镜文化传承 - 河南博物院推出仿古铜镜修复体验套装 [5] - 洛阳博物馆以馆藏铜镜为原型设计“朱颜镜”,受年轻人喜爱 [5]
创新引领,文创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消费视窗·服务消费一线探访④)
人民日报· 2025-04-23 05:52
融入现代审美的三彩小马和三彩侍女俑文创。 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河南洛阳,一款冰箱贴卖出几十万件,"冰箱贴是年轻人的到此一游"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一匹三彩小 马让三彩技艺再度出圈,带动非遗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一场寻迹洛神赋演出带领观众一眼千年,古今共 话十三朝古都历史……从饰品到演出,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为啥这么受欢迎?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探 访。 切中需求—— 把文化带回家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广场,一家名为"洛阳礼物"的文创门店人潮涌动。满是冰箱贴的墙面前,站满了 细细挑选的游客。 在洛阳博物馆二楼珍宝馆,展厅柔光聚焦下,一面唐代金银平脱铜镜泛着绿锈。楼下文创区,仿古铜镜 背面的纹饰熠熠生辉,镜面映照出游客的花容笑靥。 "我们以馆藏铜镜为原型,提取了鸾凤、花鸟等元素,又结合现代审美、融入不同色调,设计出了这款 便携的朱颜镜。"洛阳博物馆副馆长孙海岩说,铜镜文创推出一年多,销售近9万个、超500万元,有人 专门过来复购。 小小文创,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河南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 裴 飏摄 文物带不走,但借助文创产品,可以把城市记忆留下来。"不论景区还是博物馆,总有游客想把文化带 回家。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