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题材纪录片
搜索文档
文博题材纪录片如何“年轻”起来(文化只眼·新世代新风潮⑤)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4 09:0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博题材纪录片通过年轻化语态、技术创新和趣味性叙事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实现文化传播的创新突破 [1][2] - 行业创新需平衡真实性与趣味性,兼顾形式与内涵,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严肃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纪录片《馆藏“显眼包”》特点 - 微纪录片形式,共10集,每集时长5分钟,聚焦博物馆中形态生动、造型独特的“吸睛”文物 [1] - 主创团队多为Z世代青年,采用年轻语态,从趣味化解构文物的风潮切入 [1] - 运用抠像、动画等多种数字技术手段让文物能“说”会“动”,在解说词中设置情节、融入网络热梗,将文物与日常场景结合 [1] - 具体案例包括将北朝十二支神俑比作护主小动物、朱然漆盒类比快餐盒、云纹五柱器联想为现代路由器 [1] 文博纪录片行业趋势 - 近年来多部历史题材纪录片成功“出圈”,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此画怎讲》等 [1] - 行业创新体现在观念创新和叙事语态突破,通过新颖语言解读文物故事,以普通人为切口讲述“小写的历史”,拉近与观众距离 [2] - 行业需在创新中把握度,避免用“娱乐性”消解“严肃性”,忽视对中国精神、美学和价值观的表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