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菌株

搜索文档
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环球网资讯· 2025-06-25 12:36
农业技术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团队专注于大豆研究,旨在通过农业技术提升粮食产量和环保效益 [1][3] - 团队研究显示,全球氮肥制造、运输和使用占温室气体排放的5%,而大豆作为固氮植物每年每公顷可固氮约100公斤,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3] - 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耐盐碱耐旱的"陇黄"系列大豆品种,累计推广种植约150万亩,为农民增收约1.2亿元人民币 [3] 盐碱地利用 - 中国拥有约5亿亩可利用盐碱地,团队通过研究成功在盐碱地种植大豆,创造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3] - "陇黄"系列大豆品种自2016年起免费提供给甘肃农民试种,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力 [3] 太空农业研究 - 2023年5月,团队开展香港首个太空农业研究项目,通过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大豆固氮根瘤菌菌株送至中国空间站 [7] - 同月,"陇黄"大豆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进入太空,团队正研究"太空品种"以提升大豆生产能力 [7] 农业研究理念 - 林汉明强调农业研究应"写"在大地上,而非仅发表于学术期刊,香港研究员需在内地实地验证研究成果 [4] - 团队带领年轻成员赴内地考察,与农民交流,深化知识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落地 [5] 社会影响与愿景 - 团队希望通过大豆研究将其发展为高价值营养品,惠及更多农民 [7] - 林汉明引用胡适名言,强调香港科研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贡献,尽管甘肃大豆种植规模较小,但意义重大 [8]
推动大豆年产量跨越式增长,巴西女科学家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
环球时报· 2025-05-15 06:43
综合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巴西《圣保罗页报》等媒体报道,洪格利亚在巴西国家农业研究 公司(EMBRAPA)工作逾40年。上世纪80年代,当她提出"用细菌替代化肥"时,学界普遍质疑其可行 性。"人们都说我疯了,但这反而让我更坚定。"她回忆道。受到身为科学老师的祖母影响,洪格利亚自 幼痴迷土壤奥秘,1982年加入EMBRAPA后,开始投身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研究。 洪格利亚的研究突破始于分离出高效固氮的根瘤菌菌株。这些微生物能与大豆根系共生,将空气中的氮 转化为植物养分。随后,她又开发出巴西固氮螺菌接种技术,通过刺激玉米、小麦等作物的根系生长, 提升养分吸收效率。如今,在巴西 4800 万公顷的大豆田上,超4000万公顷农田使用了其研发的微生物 处理技术。 【环球时报驻巴西特派记者 时元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线一凡】总部位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世界粮食奖基 金会13日宣布,巴西微生物学家玛丽安吉拉·洪格利亚(如图)因其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贡 献,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及50万美元奖金。 报道称,这项技术推动巴西大豆年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0万吨飙升至如今的1.7 亿吨,使该国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