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多家医院提早开诊晚间延时门诊
长江日报· 2025-07-21 08:37
最近,王先生因颈椎病发作,早上7时30分赶到武汉市普仁医院看"早间错峰门诊",看完病回单位,不耽误9时上班。进入暑期后,武 汉多家医院主动提前或延后门诊服务时间,满足患者不同时段就医需求。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 感。除开设"延时门诊"以外,全市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省时间、节约费用;组织医疗单位开展义诊活动500余场,惠及居民 5.1万人次;开展"急救知识六进"活动,有效提升市民急救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献血者优待政策全面落地,让每一份热血奉献都能收获温 暖回响。 无独有偶。6月底,武汉儿童医院全面启动暑期医疗模式,早开诊、晚延时,并增设特色门诊。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王筱雯介绍,暑 期门诊提前至早上7时开门,方便家长、患儿避暑纳凉,其中普诊内科、泌尿外科、超声影像科、消化内镜等科室7时30分即可接诊。孩子 们看病需求较大的眼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实行24小时接诊,皮肤科现场挂号延长至22时。新增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等多个专科夜间 门诊,最晚挂号时间至20时。 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解到,包括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儿童 ...
国家卫健委的“八件实事”:“兜底”之后,如何“托举”?
第一财经· 2025-07-18 23:23
儿科医疗服务提升 - 半年内新增1877家三级医院和2936家二级医院开设儿科服务 [1] - 全国98%县医院和80%乡镇卫生院已能提供儿科服务 15分钟"儿科圈"在县域初步成形 [2]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将20%专家号源下沉社区 半年累计上转重症患儿480人次 [2] - 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制度 16种本土膏方进入儿科常规用药 平均候诊时间压缩至30分钟内 [2] 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 全国31省份开通"12356"心理热线 半年接通50万通电话 [1][4] - 开展各级心理健康讲座4664场 覆盖学校/机关/企业受众超90万人 [4] - 山东省111个县设精神专科医院 93.5%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心理门诊 [4] - 山东高校心理中心覆盖率100%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覆盖率98% 培训基层精防人员2.5万人次 [5] 血液透析服务覆盖 - 全国1614个10万人口以上县实现血透服务覆盖 [1][7] - 河南省新安县血透机增至22台 专科护士25名 本地就诊率从0提升至92% [7] - 全国更新增配水处理机227台 血透机4421台 新增服务人员1470人 服务1986万人次 [7] 医疗检查结果互认 - 山东省1049家医疗机构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累计互认948万项次 节省费用3.2亿元 [8] - 互认项目从200项扩至429项 277家医院纳入京津冀鲁互认圈 [8] - 37个医疗集团和178个县域医共体内部建立互认制度 双向转诊人次同比增长10.9% [8]
科学与健康|聚焦急难愁盼!儿科等多项为民服务实事哪条戳中了你?
新华社· 2025-07-18 22:07
儿童看病少排队、心理援助热线多"救急"、县域血液透析少奔波、检查检验结果多互认……这些健康服务如何更"实"?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半年多过去,这些实事进展如何?记者7月18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儿科、精神卫生服务、检查检验结 果互认和血液透析服务四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惠及千万家庭。 儿科服务:家门口的"安心医疗" "以前孩子发烧,半夜开车去市里医院要两小时,现在县医院儿科24小时接诊,10分钟就能到。"家住贵州山区的张女士 感慨道。这背后是全国儿科服务网络的快速完善。 儿童健康关乎千万家庭。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致力于健全儿科服务体系,更好提供儿科服务。特别是今年,通过开展相 关行动,持续提升儿科服务能力,增强儿科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1877所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2936所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可 提供儿科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儿科服务比例超80%。 为破解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难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发挥"龙头"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庆 ...
浙江聚焦基层医疗领域突出问题抓实整改提升群众就医便捷度满意度
医疗服务优化举措 - 浙江省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慢病配药更省心"两件民生实事,提升就医便捷度和满意度 [2][3] - 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各级医疗机构开具超过4周的慢病长处方170.75万张 [4] - 通过"浙医互认"平台实现660项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联互通互认,建立常规检查检验项目复查周期制度 [2][6]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 - 制定全省统一的检查检验项目编码规则目录库,解决名称、编码不一问题 [6] - 建立全省数据池和"浙医互认"平台,实现结果实时校验、精准提醒、快速调阅 [6] - 建立互认项目质量闭环管控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6] - 舟山市普陀区纪委监委推动医疗机构接入"浙医互认"平台,宁波市北仑区纪委监委杜绝检查检验费与薪酬挂钩 [7] 慢病长处方管理 - 对病情稳定的"两慢病"患者可开具4至12周长处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配药物种类达200种以上 [10] - 建立常备药品清单和"云药房"渠道,推出预约挂号"村里办"、看病就医"刷刷脸"等服务 [11] - 杭州市上城区建立药品短缺预警提醒机制,一季度开具长处方29万余张,惠及群众13万余人 [12][13] 基层医疗服务提升 - 推广"固定+流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省巡回诊疗车达500台以上,覆盖山区、海岛等薄弱村 [15] - 温州市泰顺县设立共享卫生室、固定医疗服务点,增加巡回医疗车频次,解决山区就医难问题 [14] - 嘉兴市开展联合质控检查和"回头看"评估,规范诊疗行为和医院管理 [16] - 诸暨市建立"智能随访—档案生成—健康干预"慢病管理机制,家庭医生通过智能外呼系统提供服务 [16]
230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线上互认
郑州日报· 2025-05-26 08:43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 - 河南省已有855家医疗机构实现230项检查检验数据互通,累计为患者节约医疗支出5.21亿元 [1] - 互认项目清单包括120项检验项目(生化、免疫等)和110项检查项目(胸部CT、脊柱DR等),通过省级平台实现全省医疗系统"一单通行" [1] - 患者三个月内的检查项目、一个月内的检验项目可通过医检互认平台自动弹出并调阅 [1] 互认机制实施细节 - 设定10种可不互认情形,如"病情变化导致现有结果无法反映实际状况",强调医疗质量安全优先 [2] - 成立河南省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和影像质控中心,监督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并提升互认项目可认性 [2] - 将互认工作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保支付结算挂钩,医师落实情况纳入职称晋升评优考核 [2] 县域医共体互认进展 - 全省122个县域医共体建成检验结果互认系统,91个建成检查结果共享互认系统 [3] - 要求各级卫健部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授权访问机制保护患者隐私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