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屠夫》
icon
搜索文档
本市统筹遴选集中推出 40余部佳作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新华社· 2025-09-02 10:26
文艺作品创作与推出 -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集中推出40余部优秀主题文艺作品包括京剧话剧电影电视剧图书和歌曲等门类 [1] - 作品涵盖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话剧《屠夫》电影《东极岛》电视剧《归队》图书《绿色的火焰》歌曲《敢当》等 [1][2] - 后续将持续推出歌剧《红高粱》电影《731》微短剧《怒刺》《马背摇篮》等主题作品 [2] 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特色 - 北京京剧院2025年推出的经典改编力作由梅派名家张慧芳和老生名家杜镇杰领衔主演 [1] - 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设计独具匠心采用双嘎调对唱扣人心弦 [1] - 舞美别出心裁将电影视觉元素引入舞台利用冰屏营造沉浸感十足的戏曲舞台 [1] 话剧《屠夫》背景与意义 - 由奥地利和德国剧作家于1946年联合创作反映二战时期法西斯统治下维也纳肉铺老板的悲惨经历 [1] - 43年前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在北京人艺演出2005年北京人艺重排老戏骨朱旭郑榕等登台主演 [1] - 此次重排旨在立足国际视野融入当代思考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氛围 [1] 电影《东极岛》与电视剧《归队》内容 - 电影以二战期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背景展现中国渔民勇救384名英国战俘的真实历史 [2] - 电影填补抗战题材中国国际救援叙事空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提供中国注脚 [2] - 电视剧以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为背景再现抗联小队失联后孤军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史诗 [2] 其他文艺作品主题 - 图书《绿色的火焰》全景式展现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伟力与文化担当 [2] - 歌曲《敢当》由孙伟作词陈可心作曲青年演员成毅演唱 [2]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京拉开帷幕
新华社· 2025-08-22 23:06
展演活动概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于2025年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在北京举办 [1] - 全国共有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演 [1] - 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承办 [1] 参演作品主题 - 参演作品突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2] - 包含以国际视角或背景反映世界反法西斯主题的作品,如舞剧《记忆深处》、音乐会《和平颂》、话剧《屠夫》 [2] - 包含描绘游击队员、中共地下党与敌人顽强抗争的作品,如现代评剧《路北游击队》、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沪剧《芦荡火种》 [2] - 包含围绕抗战时期家族群像反映革命信仰代代相传的作品,如话剧《龙隐居》、杂技剧《先声》、京剧《燕翼堂》、吉剧《积德泉》 [2] - 包含反映革命文艺工作者创作历程的作品,如话剧《延水谣》《抗战中的文艺》、舞剧《热血当歌》 [2] - 包含展现归国华侨爱国之情的作品,如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歌仔戏《烽火侨魂》 [2] - 包含刻画人民大众民族精神觉醒的作品,如陇剧《大河东流》、黄梅戏《太阳山上》、楚剧《大别山人》、粤剧《驼哥的旗》 [2] - 包含聚焦老一辈知识分子不屈风骨的作品,如话剧《钱塘浩歌》 [2] - 包含展现战争年代少年儿童抗日事迹的作品,如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京剧《小兵张嘎》 [2] 演出形式与场地 - 展演采取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相结合的方式 [3] - 在中央歌剧院剧场、国家话剧院剧场、天桥剧场、北京音乐厅、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11个剧场进行约40场线下演出 [3] - 在中央媒体、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文旅之声"政务新媒体、"文艺中国"演播平台和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新媒体平台统一发布参演作品全剧视频 [3] - 线上演播旨在让优秀作品触达更多观众,扩大展演影响力 [3]
用戏剧方式参与纪念重要时刻
北京青年报· 2025-08-13 07:59
演出背景与主题 - 话剧《屠夫》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剧目 于9月6日登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 [1][2] - 该剧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统治奥地利为历史背景 通过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的故事揭示战争残酷性与人性扭曲 旗帜鲜明表达反战主题 [2] - 本次演出被纳入中央宣传部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的纪念活动 承载厚重历史底蕴并体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暴行的共同意志 [2] 创作团队与传承 -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强调此次由何冰担任导演 带领20多位中青年演员进行再创作 要求演员养成专注创作习惯 排练时放下手机 [2] - 剧组包含金汉 黄薇 李麟等20余位中青年演员 其中多数曾在小剧场话剧《赵氏孤儿》中有过默契合作 [3] - 何冰提出三大挑战:致敬老艺术家经典表演 克服创作难度 赢得观众接受 并指出自信是应对挑战的关键 [3] 演出历史与艺术价值 - 该剧源于1982年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赴北京人艺演出交流 同年12月即被搬上首都剧场舞台 [3] - 2005年朱旭 郑榕 周正等年届七旬至八旬的老艺术家曾以教科书式表演留下浓墨重彩的演出历史 [3] - 何冰认为本次排演需在保持反战主题不变的基础上 注重传递当代理解并建立与现代观众的沟通纽带 [3] 舞台创新与演出安排 - 相较2005年版 本次舞美最大变化是从内景改为外景 一列象征时代车轮的火车将作为布景核心元素登上舞台 [4] - 利用北京人艺自有剧场和舞美制作工厂的"前店后厂"优势 实现大胆创意 做到"生活里有什么 舞台上就能呈现什么" [4] - 演出将推出公益性安排 包括线下演出与适时线上展演 每场设置一定数量公益惠民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