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有气流控制芯片的‘小盒子’
搜索文档
中国芯力量|藏粮于技的“芯”应用
新华社· 2025-09-12 17:42
文章核心观点 - 以芯片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正全面赋能农业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实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 [1] 耕种环节:土壤营养检测 - 土壤质量对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其提供了农作物所需的15种必需营养物质中的15种,全球约95%的粮食来自土壤 [2] - 传统土壤检测方法耗时长需数周、成本高且结果易受干扰,无法满足精准农业的即时需求 [2] - 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新型3D微电极电容耦合微流控芯片可实现现场快速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高,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土壤营养元素的全面分析 [2][3] - 该芯片技术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有助于制定合理施肥方案、追踪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并为田块级精细化施肥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作物品质产量并减少资源浪费和土壤污染 [3] 管护环节:作物病害监测 - 农作物生长期的真菌病害风险高,如稻瘟病和稻曲病可在数十小时内导致数十亩稻田倒伏,并产生黄曲霉素等致癌物 [4] - 传统人工监测病害孢子(大小仅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的方式准确性和时效性不足 [4] - 江苏大学团队研发的载有气流控制芯片的监测设备能精准捕捉孢子,通过成像技术计算孢子数量,并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判断病害情况,对水稻等作物孢子病害识别率达到85%以上,最大定位误差0.35米 [4] - 河南省新乡市示范区利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田间“智慧合杆”集成摄像头、气象设备、传感器等,实现对墒情、苗情、虫情、病情、肥情等的全方位监测,智能雷达可扫描方圆20公里内的虫情 [5][6] - “智慧合杆”数据汇入“数智大脑”进行分析,农户可通过App远程进行浇水、施肥等田间管理,实现“一机在手管理万亩良田” [6] 储藏环节:智能粮仓管理 -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智慧减损成为新趋势 [7] - 中科芯禾公司研发的平仓机器人搭载雷达系统,可在粮仓内实时构建三维粮面地图,实现自主行走、避障和精准定位,完成粮堆平整作业 [7] - 中粮科工无锡院的绿色智能储粮技术可实现千里之外实时监测粮仓温度湿度,并基于AI测算进行远程自动化的通风、降温和除湿 [7] - 中科芯禾开发的芯核粮安平台集成了智能终端、物联网感知、数字孪生和AI预测功能,可对储粮虫害进行靶向诱捕和预警防治,并通过长周期监测建立害虫数据库和识别模型,大幅降低人工筛查工作量和熏蒸次数 [7] - 信息化智能技术正重塑传统粮仓面貌,实现精准感知、自主决策通风和害虫预警防治 [8]
中国芯力量丨藏粮于技的“芯”应用
新华社· 2025-09-11 16:18
农业科技赋能全产业链 - 芯片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实现"藏粮于技"战略理念 [1] 土壤检测技术 - 全球约95%粮食来自土壤 氮磷钾等15种土壤营养物质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2] - 传统土壤检测需数周时间 成本高且易受干扰 [2]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3D微电极微流控芯片 实现现场快速定量检测 灵敏度高且时间短 [2][3] - 微流控芯片可在田间地头检测 十几分钟内完成土壤营养元素全面定量分析 解决传统技术难以检测磷含量难题 [3] - 该技术可制定合理施肥方案 追踪土壤养分变化 减少资源浪费和土壤污染 [3] 农作物病害管理 - 稻瘟病等真菌病害可在数十小时内导致数十亩稻田倒伏 稻曲病产生的黄曲霉素危害健康 [4] - 江苏大学研发载有气流控制芯片的孢子捕捉装置 识别率达85%以上 定位误差最大0.35米 [4] - 系统通过成像技术计算孢子数量 结合温湿度数据判断病害 精准指导农药喷洒 [4] 数字农业监测系统 - 河南新乡10万亩高标准农田采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 监测墒情/苗情/虫情/病情/肥情等数据 [6] - 智慧合杆配备摄像头/气象设备/杀虫灯/传感器 扫描范围达20公里 实时回传数据至数智大脑 [6] - 系统实现自动施药 农户通过App远程管理农田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6] 智能粮储技术 - 中科芯禾平仓机器人搭载雷达系统 实时构建三维粮面地图 实现自主避障和精准作业 [7] - 中粮科工绿色智能储粮技术支持远程监测 通过AI测算温度实现自动化通风降温除湿 [7] - 芯核粮安平台集成智能终端与AI预测 实现害虫靶向诱捕和预警防治 减少人工筛监和熏蒸次数 [7] - 信息化智能技术重塑传统粮仓管理 实现精准感知和自主决策通风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