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
icon
搜索文档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线性”(新知)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蜀道考古阶段性成果 - 蜀道考古调查形成目前最准确的"蜀道数据",采用"以线串点"方法,记录道路遗产本体及两侧50米关联遗产信息[1] - 项目统一记录标准规范和道路分级标准,为古代道路及线性文物调查保护提供范例[1] - 跨区域、多单位联合考古模式为同类项目积累经验[1] 线性文化遗产特征 - 线性文化遗产包括运河、道路、铁路线等,具有历史跨度大、地域范围广、类型多样等特征[2] - 中国代表性线性文化遗产包括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2] - 分布跨越不同地理单元和行政区划,需协同联动开展调查保护[2] 保护实践案例 - 太行古陉专项调查由河北省牵头,联合北京、山西、河南文物部门共同参与[2] - 全国7500多名长城保护员负责15个省份长城资源的日常巡查[3]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如135米长卷、5G沉浸体验)实现遗产全景展示[3] 保护方法论 - 需构建立体保护网络,重视群众参与破解分布广难题[2] - 保护需结合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护航及群众意识提升[3] - 数字技术、创新展陈和交互体验可增强公众对遗产的整体感知[3] 文化价值 - 线性文化遗产浓缩历史变迁,持续进行历史与现实对话[4] - 当前保护实践将在未来产生深远影响[4]
文化新观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谈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新华网· 2025-05-26 11:33
数字技术重构文化消费 核心观点 - 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创新应用,推动文化消费向沉浸式、个性化、智能化转型,激发市场潜力并提升文化获得感 [1][3][5]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文化新业态营收59082亿元,增速达9.8%,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8] 科技赋能文旅场景创新 - 清明上河园景区通过《爱雅宋》沉浸科技秀、《飞越清明上河图》5D球幕影院等数字项目,实现游客量55.78万人次(+44.28%)和总收入7508.88万元(+47.55%)的显著增长 [3] - 北京798超维视界VR院线推出8部主题VR影片,结合"实景锚点+虚拟叙事"技术打造线下消费新场景 [4] - 全国范围内涌现《奇遇三星堆》探索展、5G大运河体验区、潮州涵碧楼AR历史还原等数字化文旅项目,形成新消费热点 [5] 个性化供给与精准服务 - 大数据和AI技术推动定制化文化产品,如苏绣团扇个性化图案设计,满足用户参与感和纪念需求 [6] - 内容共创模式激活IP价值,如《三体》衍生设计活动吸引海内外创作者,带动周边消费 [6] - AI文旅智能体(如"杭小忆""AI南京")实现资源精准匹配,提供智能化伴游服务 [6] 新业态驱动行业增长 - 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知识付费等新业态引领潮流,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9.8%,其中文化娱乐支出增速达16.1% [8] - 非遗直播(黎锦、苗绣等)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文化出海新载体,创造消费溢出效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