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 ASIC design and production services
icon
搜索文档
芯原股份:人工智能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服务订单势头强劲,产能提升;目标价上调至 193 元人民币;评级买入
2025-08-24 22:47
**公司分析:VeriSilicon (688521.SS)** **核心业务与市场定位** * 公司是半导体IP和设计服务的本土领导者 提供ASIC设计和生产管理服务 服务于云端和AI边缘设备市场[1] * 业务受益于AI芯片本土化趋势[1] * 公司通过私募融资18亿人民币以加速新产品开发 例如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的AI ISP解决方案[1][3][19] **财务表现与预期** * 公司2024年收入为23.219亿人民币 预计2025年增长30.3%至30.256亿人民币 2026年增长63.7%至49.519亿人民币 2027年增长31.8%至65.263亿人民币[6] * 2024年EBITDA为负37.99亿人民币 预计2025年将转为正36.97亿人民币 2026年增长203.8%至112.3亿人民币 2027年增长47.9%至166.05亿人民币[6] * 2024年每股收益(EPS)为负1.20人民币 预计2025年转为正0.27人民币 2026年大幅增长至1.49人民币 2027年增长至2.44人民币[6] * 毛利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39.9%提升至2025年的45.6% 并在2026年维持在45.5%[6][13] **订单与增长动力** *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 在手订单达30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33% 环比增长23%[1][3] * 增长主要由AI ASIC设计服务订单驱动 其在2025年第二季度达到7亿人民币以上 同比增长700%[3] * ASIC生产管理订单在同期达到4亿人民币以上[3] * 强劲的订单势头反映了公司在云和AI边缘设备(AI/AR眼镜 AI智能手机 AI平板 AI玩具)庞大可寻址市场的扩张[3] **近期运营表现 (2Q25)**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为5.84亿人民币 同比下降5% 符合指引[22] * 芯片生产管理服务和IP许可业务是增长驱动力 分别同比增长12%和17% 而芯片设计服务同比下降43%[22] * 第二季度毛利率为46.2% 较预期高出1.7个百分点 得益于利润率更高的IP业务组合[22] * 运营费用率为46.2% 高于预期 原因是新产品研发的研发支出增加[22] * 第二季度净亏损为1亿人民币 符合分析师的净亏损预期[22] **盈利预测修正** * 基于公司业绩 将2026-30年净收入预测上调了8%/6%/11%/15%/23% 主要原因是更高的收入和毛利率预期[24] * 收入预测上调主要基于芯片设计和服务生产管理服务 受云端和边缘AI设备的AI ASIC新设计和生产管理项目加速驱动[24] * 毛利率预测在2025-30年间上调0.6至1.9个百分点 以反映芯片组一站式服务和IP解决方案的组合升级 AI ASIC项目规模更大且盈利能力更好 以及向14纳米及以下先进节点的迁移带来更高毛利率 推动2025-30年综合毛利率达到42%-46%(2024年为40%)[24] **估值与投资建议** * 维持买入(Buy)评级 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193人民币(原为128人民币) 基于41倍2029年预期折现市盈率(原为33倍) 隐含上行空间28.8%[1][27] * 目标市盈率41倍源于同行2027年预期收益增长与2026年预期交易市盈率的关系 基于公司2030年预期收益年增长39%(原为30%)[27] * 目标价隐含的2026年预期市销率(P/S)为21倍 处于公司近期远期市销率交易区间17-23倍之内[27] **风险因素** * 技术发展慢于预期[39] * 人才获取和保留成本高于预期[39] * 客户在IP/新芯片项目上的支出弱于预期[39] **行业背景与关联公司** * 生成式AI的发展(如2024年底发布的本地基础模型DeepSeek)利好中国半导体在IP、设计、晶圆代工、先进封装和SPE等领域的发展[2] * 报告期内 高盛还将中芯国际(SMIC)、中微公司(AMEC)、寒武纪(Cambricon)、华勤技术(Huaqin)、浪潮信息(Inspur)和锐捷网络(Ruijie)列入买入评级或研究名单[2] **其他重要数据** * 公司市值为748亿人民币(104亿美元) 企业价值为756亿人民币(105亿美元)[6] *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 公司股价在过去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绝对涨幅分别为72.4%、151.2%和451.4% 相对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54.1%、128.2%和317.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