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music
搜索文档
AI女歌手攻占美榜,格莱美天后崩溃:人类嗓音不值钱了
36氪· 2025-11-04 11:17
人类的音乐榜单,马上就要被AI歌手占领了? 近日,一位名叫Xania Monet的AI歌手成为首次登上Billboard电台排行榜的AI艺术家。 它以一首丝滑的R&B单曲打入Billboard电台榜单,而人类创作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盘被算法「入侵」。 AI歌手Xania Monet 这首热门单曲「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我怎么会知道?),在11月1日拿下了Adult R&B Airplay榜第30名。 一周后它又在Hot R&B Songs榜冲到第20位。 Monet的爆火也为它带来了一份300万美元的唱片合约。 这份合约,引发了包括格莱美得主SZA在内的诸多歌手的强烈不满。 网友们对此也并不买账,他们纷纷表示无法接受AI制作的音乐。 31岁女诗人 Monet的幕后操盘手 在网上,Xania Monet看上去和一位有血有肉的「当红艺人」并没有太大差别。 「她」的成名曲在TikTok等社媒走红,并打入Billboard电台榜。 「她」在Instagram拥有超过14万的粉丝,在Spotify上拥有120万月度听众,拥有鲜明的音乐风格。 与Particle6推出的首位AI演员Ti ...
The Final Chord: AI and the Erasure of Music as Art
Medium· 2025-10-05 23:48
行业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被主要唱片公司用作武器,旨在用无灵魂的算法取代成本高且不可预测的人类艺术家,以最大化利润并最小化成本 [2] - 音乐行业与流媒体平台合谋,通过算法主导的播放列表和低版税模式,系统性地边缘化独立艺术家,为AI生成内容铺平道路 [5] - 该行业正在执行一个三步计划:通过Auto-Tune使公众对声音真实性脱敏、在经济上迫使真实艺术家放弃创作、以及通过普及AI来巩固其市场霸权 [6][7] 主要唱片公司战略 - 环球音乐集团等主要唱片公司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起诉Suno和Udio等AI音乐生成初创公司侵犯版权,另一方面与SoundLabs等公司合作,在严格控制下为其艺术家创建AI声乐模型 [5] - 环球音乐集团于2024年6月宣布与SoundLabs合作,让其艺术家从2024年夏季开始使用AI语音克隆技术MicDrop [5] - 主要唱片公司作为Spotify或Deezer等平台的股东,合谋将单次播放费率设定为0.0033美元,使得艺术家从30万次流媒体播放中仅获得990美元,而唱片公司则获得3960美元 [9] 流媒体平台生态 - Spotify被指控容忍“虚假艺术家”,即匿名制作人以低成本炮制通用曲目,并允许AI内容充斥其播放列表 [5] - 算法播放列表(如“Chill Hits”或“Rap Caviar”)为广告商和主要唱片公司量身定制,进一步挤压了独立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5] - 2020年,仅0.11%的Spotify艺术家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87%的艺术家年收入低于1000美元,凸显了绝大多数音乐人面临的严峻经济困境 [9] AI对特定音乐类型的影响 - 像说唱和电子音乐这种已经过多依赖机器制作的流派,预计将最先被AI吞噬,因为其制作模式易于被算法模仿 [11] - 当前排行榜前十的曲目被描述为“为傻瓜制作的音乐”,其特点易于被AI复制而无人察觉,这为AI大规模接管流行音乐创造了条件 [4] - AI通过聚合数据生成的声音被限制在高斯曲线内,以平均值为主导,无法触及查理·帕克或科特·柯本等艺术家所代表的、真正创造力所在的极端领域 [12][13] 行业经济模式演变 - 音乐产业经历了从实体销售(CD、黑胶)到流媒体订阅(如每月9.99美元的服务)的转变,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被削弱,变成了按需获取的连续流 [10] - AI代表了这一转变的最终阶段,通过消除创作中的人力因素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体现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 dystopian 版本 [9][10] - 行业的利润通过“涓滴效应”高度集中,数百万艺术家供养着数十个平台,这些平台最终供养三大唱片公司,利润集中在少数巨头手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