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 装置
搜索文档
核聚变行业观点更新
2025-10-14 22:44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核聚变行业,具体公司包括国家队(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核西南物理研究所)以及商业化公司(新奥股份、新光智能、能量基点、兴隆强光等)[1][7] * 值得关注的公司包括河南智能(与BIS项目主体单位关联)和安泰科技(BEST包层系统核心合作商)[14] * 核心技术壁垒方向包括高温超导(如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西部超导)和电源系统(如西光电子)[14][16]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核聚变行业技术路线多元,预计2026年直线型F2C和仿星器等新技术路线将取得突破[1][2] * 核聚变板块近期表现强劲的原因包括央视对核电站装置的密集报道、BEST装置核心零部件集中交付以及国家支持力度明确[1][3] * 未来板块持续向好的论据包括:BEST项目下半年招标进度加快,预计年底前释放约50亿人民币招标量;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等政策表态增强市场信心;新装置(如上海闵行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部署增加行业资本支出[1][4] * CFETR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工程示范堆,旨在实现并网发电,是商业化前的关键一步[1][5] * 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会完全取代其他能源,将与其他能源构成多元化系统以满足AI和数据中心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1][9][10][11] * 中国大力发展核聚变的需求源于AI用电需求增长和大国博弈下的战略安全需要[11] * 当前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源于核聚变技术处于从理论验证向工程实现的转折点,公开在建及规划中的实验堆和工程示范堆资本开支已超过2000亿元,年化资本支出接近200亿元[12] 其他重要内容 * 国内核聚变行业格局为以国家队为主导、商业化公司百花齐放[1][7] * 中国政府在核聚变领域的协调和支持力度强大,地方政府(如上海)也加大支持力度,预计"十五五"规划将出台更多政策[1][8] * 核聚变商业化进展无法跳过从实验到工程示范再到商业化的路径,当前市场炒作逻辑基于单个工程项目动辄数百亿投资及持续招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