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

搜索文档
全球聚变行业爆发式增长,多家A股公司宣布入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9 17:09
全球聚变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达97.66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14% [3] - 磁约束聚变路线占比49%,氘氚燃料方案占比68% [4] - 2030-2035年成为商业化关键期,35家公司预计在此期间运营示范电站 [7][8] 中国聚变产业化进展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增资超114.69亿元 [2][10] - 三大核聚变装置取得突破:EAST实现1亿℃运行1066秒,"中国环流三号"达"双亿度"运行,BEST装置提前进入总装阶段 [5] - 新奥"玄龙-50U"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6] 国际聚变产业化动态 - ITER项目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制造 [6] - Alphabet签订200兆瓦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 [6] - 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聚变发电厂施工 [6] 产业资本布局 - 形成"国家战略资本+地方产业资本+民营创新资本"共驱结构 [10] - 聚变新能(安徽)资本规模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 [11] - 多家A股公司进入供应链: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许继电气等 [12][13] 产业链发展 - 可控核聚变与AI、高温超导形成技术共振 [13] -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每年新增2-3个核聚变装置 [13] - 上游材料和设备环节关注度提升 [12][13]
可控核聚变成资本新宠 “人造太阳”商业化渐近
中国经营报· 2025-08-09 03:55
核聚变行业投资热潮 - 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单笔融资纪录 [3] - 中国聚变能源作为"国家队"企业获得114.92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央企和地方资本 [3] - 全球核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19亿美元增至97亿美元,企业数量从23家增至53家,增长143% [4] 国内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内形成"国家队"和"民营队"并举格局,聚变新能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 [5] - 民营核聚变企业能量奇点完成两轮融资合计8亿元,红杉资本、昆仑资本等明星机构参与投资 [5] - 安徽省和四川省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核聚变产业发展,明确商业应用时间表 [7] 技术路线与政策支持 - 全球主流技术路线为磁约束(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美国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中国以托卡马克为主 [6] - 科技部等七部门2024年发文加强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生态环境部规范辐射安全监管 [6] - 场反位形(FRC)路线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受OpenAI、微软等公司青睐 [6]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全球35家企业预计2030-2035年建成商业示范电站,28家计划同期接入电网 [8] - 美国Helion公司计划2028年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国内企业预测10年内实现示范电站 [8] - 商业化面临技术障碍(材料辐照损伤、加热控制等)和成本问题(装置及运营成本高) [9] - 行业存在人才短缺、供应链不完善等瓶颈,需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商业化落地 [9]
晚报 | 8月4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8-03 22:15
光伏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要求规范工业节能监察程序措施,减轻企业负担 [1] - 本周硅片价格延续涨势,各规格价格平均上涨约0.1元/片,主要因原料价格上涨和下游采买订单增加 [1] - 光伏行业面临同质化低价竞争和产能阶段性过剩问题,随着行业回归规范化有序竞争,产业链有望迎来价格合理回升和盈利修复 [1] - 技术创新是光伏行业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的根本路径,具备产品差异化、市场高端化、制造品牌化优势的厂商有望迎来业绩率先反转 [1] 机器人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将亮相,首发新品超100款,数量是去年的近2倍 [2]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核心载体,正处于商业化爆发前夜,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或突破1500亿美元 [2] - 国产供应链凭借成本与量产优势加速替代,控制、传感及灵巧手等关键领域孕育投资机遇 [2] 核聚变 - 美国商业可控核聚变公司Helion Energy启动首座可控核聚变发电厂"猎户座"的场地施工工作,标志着可控核聚变电力接入电网的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2] - 可控核聚变能源具有无限、经济、可计划、清洁、安全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人类能够掌握的终极能源形式 [3] 脑科学 - 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神经元数量接近猕猴大脑规模,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 [3] - 类脑计算作为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正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窗口期,短期有望在医疗、工业边缘计算等领域逐步商业化 [4] 固态电池 - 上汽确认全新MG4电动掀背车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车,将于8月5日正式亮相,搭载由上汽与清陶新能源联合开发的70kWh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180 Wh/kg,CLTC续航537公里 [5] - 该电池在-7°C低温下续航保持率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提升13.8%,通过360°针刺测试,耐1000°C高温和80吨侧压,安全性媲美CATL最新电池 [5] 智能工厂 - 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将达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培育200个以上优秀场景化解决方案 [6] - 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将基本完成数字化改造,建成500家以上卓越级智能工厂,重点企业实现产业链数据互联协同 [6] - 智能工厂市场在2022年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汽车、3C电子产品、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渗透率较高 [6] 黄金 - 受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及7月就业数据远逊于预期影响,黄金价格再次飙升,8月1日伦敦金现货收报3362.64美元/盎司,上涨2.22%,COMEX黄金期货收涨2.01%,报3416美元/盎司 [6] - 中国黄金集团基础金价报781元/克,上涨1.98%,品牌黄金中老庙价格最高报1010元/克,菜百价格最低报982元/克 [6] - 美国7月新增非农就业录得7.3万人,不及预期的11万人,5月和6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合计下修25.8万人,市场对9月降息预期从40%涨至82% [6] 宏观、行业新闻 -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坚定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优化支持资本市场两项工具额度使用和政策安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 [7] - 财政部、税务总局宣布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等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7] - 国家发改委正统筹采取修订法律等举措,针对民营企业"内卷式"竞争 [7] - 贵州省印发《贵州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汽车报废、置换更新、家电家居数码产品等以旧换新 [7] - 2025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全球首个机器人消费节启动,买机器人最高可享25万元补贴 [7] 其他行业动态 - 智元机器人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12] -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刷新单日破亿最快纪录,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哪吒2全网上线1小时观看量破400万次 [12] - 东风固态电池将于2026年上车 [12] - OpenAI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未来几个月将推出大量新品包括新模型、新产品、新功能 [12] - 马斯克旗下脑机公司将在英国启动脑芯片临床实验,帮助瘫痪患者用意念控制设备 [12]
电新行业周报:高压架构驱动AIDC供电系统升级,电源结构持续转型-20250803
西部证券· 2025-08-03 15:13
WESTERN 四部的手 行业周报 | 电力设备 高压架构驱动 AIDC 供电系统升级,电源结构持续转型 证券研究报告 2025 年 08 月 03 日 电新行业周报 20250728-20250803 · 核心结论 800V 高压架构驱动 AIDC 供电系统升级,柴发价值迎新一轮重估。英伟达 此前宣布将在 2027 年投产 800V 高压直流供电系统,引发产业链变革。核 心供应商英诺赛科业绩大幅增长。国内 AI 需求持续旺盛,大柴油发电机价 格年内涨幅或达 30%。在供电系统高压化趋势与 AI 算力需求双重驱动下, 柴发与配套零部件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Al 数据中心推荐麦格米特,建议 关注联德股份、禾望电气、中恒电气、盛弘股份、欧陆通、潍柴重机。 上半年电源结构持续转型,山东、河南出台 136 号文及辅助服务新政策。本 周河南出台辅助服务细则,山东出台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细则;上半年我国 新能源装机及发电量持续增高,电源结构持续向绿色能源转型;诺瓦聚变获 5 亿元天使轮融资,聚变领域招标超 9700 万元。我们持续推荐:思源电气、 神马电力、国能日新、南网科技、东方电子、东方电气,建议关注协鑫能科、 金杯电工 ...
中国民营核聚变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诞生!
搜狐财经· 2025-08-03 08:57
融资情况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投后估值约20亿元 创中国民营核聚变初创公司单笔融资纪录 [3] - 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领投1.8亿元 君联资本追加8000万元 光速光合和高榕创投各出资6000万元 华控基金、明势创投、临港科创投分别出资4000万-5000万元 [3] - 这是全国社保基金首次直接出现在核聚变天使轮融资中 [2][3] - 本轮5亿元人民币(≈6900万美元)融资是欧美市场以外私人聚变领域最大单笔股权融资 [4] 公司背景 - 诺瓦聚变全称为诺瓦聚变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于2023年4月 但团队组建与融资谈判已运行1年 [3] - 创始人兼CEO郭后扬曾任能量奇点CTO、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3] - 公司填补了国内小型模块化聚变堆(SMR)的市场空白 是国内唯一专注FRC路线的民营团队 [4] 行业现状 - 全球可控核聚变领域创业公司凤毛麟角 2023-2025年全球私人聚变领域共发生37笔股权融资 单笔≥5000万美元(≈3.6亿元)的仅9笔 [4] - 欧洲最大单笔融资为德国Proxima Fusion的1.3亿欧元(≈10亿元人民币)A轮 英国Tokamak Energy完成1.25亿美元C轮 北美最大为Helion Energy的4.25亿美元E轮 [4] - AI算力爆发导致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缺口扩大 FRC-SMR技术可实现24×7零碳供电 潜在订单可见度高 [4]
5亿元!诺瓦聚变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单笔融资新高,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
搜狐财经· 2025-08-03 00:02
公司融资与技术发展 - 诺瓦聚变能源科技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历史新高 [1] - 融资方包括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 君联资本 光速光合 高榕创投 华控基金 明势创投 临港科创投等知名机构 [1] - 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 专注于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技术研发 [1] - 采用场反位形(FRC)技术路径 属于磁-惯性混合约束类别 具备直线型装置结构特点 [3] - FRC技术相比传统托卡马克环形结构更简化 有利于模块化设计和成本控制 [3] - 资金重点投入国内首台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研发 面向AI数据中心等高能耗场景供电需求 [3] - 融合FRC与磁压缩技术 结合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核聚变优势 降低建造成本 缩短研发周期 [3] 技术发展目标 - 短期目标: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 完成关键技术验证 [3] - 中期目标: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大于1 攻克经济高效获取聚变能核心技术 [3] - 长期目标:实现50兆瓦聚变电力输出 推动小型模块化聚变电站商业化应用 [3] 行业发展态势 - 2025年被视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元年" 呈现国家队与民营公司双线并进态势 [4]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为国内聚变领域资本规模最大创新主体 [4] - 民营核聚变企业频繁获融资:能量奇点累计融资8亿元 星能玄光完成亿元天使轮融资 聚变新能 星环聚能等也相继获融资 [4] 全球投资趋势 - 2024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71亿美元投资 较2023年增长近10亿美元 [4] - 2025年7月前一年内 全球核聚变行业筹集26.4亿美元私募和公共资金 [4] - 美国Helion Energy启动建设全球首座聚变电厂 计划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兆瓦聚变电力 [4] - 随着AI发展进入"超算时代" 核聚变成能源底层结构和产业链主导权战略高地 [4]
民营核聚变公司,融了5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8-02 12:22
核聚变领域成为资本关注风口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 [1] - 公司聚焦小型化、模块化、可分布式部署的经济型核聚变电站(FRC-SMR)技术路线 填补国内空白 [1] - 全球核聚变产业2024年吸引71亿美元(约514亿元人民币)投资 同比增加近10亿美元 [8] 诺瓦聚变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5年4月 中国首家专注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3] - 创始人郭后扬曾任能量奇点CTO 现任上海市未来产业先进核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3] - 天使轮融资由产业资本、国有基金联合投资 包括君联资本、光速光合、高榕创投等机构 [3]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规划 - 采用场反位形(FRC)与磁压缩技术协同创新 融合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优势 降低建造成本与研发周期 [4] - 短期目标: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 中期目标:聚变能量增益Q>1 长期目标:50兆瓦电力输出 [4] - 资金将重点投入研发国内首台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反应堆 精准应对AI供电需求 [4] 中国核聚变行业格局 - 2025年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元年" 国家队与民营公司双线并进 [6] - 中国聚变公司获114.92亿元增资 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采用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6] - 民营公司能量奇点累计融资8亿元 星能玄光完成亿元天使轮融资 [7] 行业发展趋势 - 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兆瓦聚变电力 推动商业化里程碑 [3] - 天风证券指出全球资本和政策正快速向"可控聚变商用化"聚焦 中国投资热潮有望持续 [8]
民营核聚变公司,融了5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2 11:21
核聚变行业融资动态 - 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 [1] - 全球核聚变产业2024年吸引71亿美元投资 同比增长10亿美元 [6] - 中国核聚变行业呈现国家队与民营公司双线并进态势 2025年被称为商业化"元年" [4] 诺瓦聚变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5年4月 是中国首家专注于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2] - 聚焦研发小型化、模块化、可分布式部署的经济型核聚变电站(FRC-SMR)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天使轮融资由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及国有基金联合投资 包括君联资本、光速光合等机构 [2] 技术路线与规划 - 采用场反位形(FRC)与磁压缩技术协同创新 显著降低建造成本与研发周期 [3] - 短期目标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 中期目标实现聚变能量增益Q>1 长期目标实现50兆瓦电力输出 [3] - 技术路线具备低成本、模块化优势 有望在数年内率先实现商业化 [2][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聚变公司获114.92亿元增资 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成为国内资本规模最大的创新主体 [4] - 能量奇点已获两轮融资合计8亿元 投资方包括米哈游、蔚来资本等 [5] - 星能玄光完成亿元天使轮融资 由招商局创投和中科创星领投 [6] 商业化应用前景 - 美国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兆瓦聚变电力 [2] - 核聚变技术有望为AI数据中心提供清洁、高效且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2] - 在政策支持与新技术加持下 中国核聚变产业投资热潮有望持续升温 [6]
核聚变建设热 带火高温超导
经济观察网· 2025-08-02 10:34
行业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并完成115亿元融资,重点布局高温超导等关键技术[2] - 上海已投运或在建多台可控核聚变装置,诺瓦聚变获5亿元天使轮投资搭建新装置[3] - 高温超导材料需求源于磁约束装置建设热潮,这类装置成本低且易于小型化[4] - 国内已运行或在建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包括EAST、BEST、CFERT、星火一号等,BEST项目总投资达85亿元[5] 技术发展 - 高温超导材料可在液氮环境下工作,较低温超导更易实现,能承载电流密度近百倍于传统铜导[2][6] - 高温超导材料磁场强度可达20t-45t,显著高于低温超导的3t-15t[4] - 核聚变装置中磁场线圈投资占比55%,单台装置需超10亿元超导材料[5] - 高温超导带材售价从2022年360元/米降至2024年241元/米,成本持续下降[7] 市场表现 - 上海超导2022年销售69公里带材营收2472万元,2024年增至955公里2.3亿元,净利润从亏损2753万元转为盈利7200万元[8] - 上海超导前五大客户包括中科院、联创超导等,前两家采购额超1亿元[8] - 上海超导现有产能约4000公里,正投建6000公里新产能[7] - 全球高温超导材料2018年前年产量不足1000公里,2018年后产量逐步提升[5] 应用领域 - 高温超导材料应用于电网(电缆、电机)、核聚变、核磁共振机、超导储能等多个领域[3][8] - 西部超导推进超导材料在单晶硅、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研发10MJ/5MW超导储能设备[8] - 新奥集团研发"玄龙-50U"球形环装置,使用高温超导形成小体积磁体[9] 技术挑战 - 高温超导材料需解决产量不足、性能不稳定、机械脆性等问题[6] - 材料衔接存在"失超"风险,需平衡带材长度与接头数量[7] - 西部超导已突破百米量级带材制备技术,实现批量化生产[7]
比尔盖茨、马云等超级富豪,原来他们都在投资核聚变商业化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8-01 12:56
国内核聚变行业现状 - 国内已有12家核聚变公司获得融资,总金额超百亿元[1] - 行业处于商业化起步阶段,主要投资方包括央企、国家大基金、地方国资及市场化风投机构[1] 美国核聚变行业概况 - 美国核聚变赛道共发生23笔公开投资,9家公司获投,总融资额达269亿元[1] - 头部公司包括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Pacific Fusion、Helion、Zap Energy,单家融资均超10亿元[1] 美国头部核聚变公司数据 | 公司名称 | 成立时间 | 员工规模 | 融资总额 | 当前轮次 | 投资方总数 | |----------|----------|----------|----------|----------|------------| |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 2018年 | 50-100人 | 136.435亿人民币 | 战略投资 | 15家[2] | | Zap Energy | 2017年 | 100-300人 | 12.1875亿人民币 | C轮 | 12家[2] | | Helion | 2013年 | 100-300人 | 38.857亿人民币 | E轮 | 7家[2] | | Pacific Fusion | 2023年 | 100-300人 | 58.5亿人民币 | A轮 | 3家[2] | 技术路线与里程碑 - Commonwealth Fusion采用托卡马克装置+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与MIT合作开发REBCO超导体[5] - Helion在2021年成为首家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摄氏度的私营公司,第七代发电机Polaris预计实现净电力生产[11] - Pacific Fusion采用脉冲磁驱动惯性约束聚变技术[8] - Zap Energy技术源于华盛顿大学FuZE实验,采用Z箍缩方案[12] 资本动态 - Commonwealth Fusion累计融资超20亿美元,投资方含老虎环球、比尔·盖茨、谷歌、埃尼集团[6] - Pacific Fusion获9亿美元融资,由General Catalyst领投,埃里克·施密特、比尔·盖茨跟投[9] - Helion获5.7亿美元融资,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领投3.75亿美元[10][11] - Zap Energy在2022年完成1.6亿美元C轮融资[13] 活跃投资机构 - Lowercarbon Capital出手5次,投资Xcimer Energy、Pacific Fusion等4家公司[17] -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管理规模超35亿美元,投资Zap Energy、Type One Energy等[18][19] - Khosla Ventures、Starlight Ventures分别聚焦清洁技术和能源转型[19][20] - Capricorn Investment Group与Mithril Capital均3次投资Helion[21] - 腾讯曾领投英国核聚变公司First Light Fusion的4500万美元C轮融资[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