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MST雷达
icon
搜索文档
徐寄遥:编织“观天巨网”,守望日地空间
科技日报· 2025-10-22 14:19
工程概况与核心目标 - 子午工程全称为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名称源于空间天气扰动沿子午线方向传播的特点 [5] - 工程核心目标是通过高时空分辨率设备监测日地空间环境变化,为空间天气实时预报提供支撑,最终提升我国空间天气应用服务与保障能力 [5] - 2025年3月,子午工程二期通过验收并正式建成,同年6月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同年10月其建设成果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 监测网络布局与架构 - 工程采用地基监测网络化布局以弥补单台站“坐井观天”的短板,通过多台站、多设备协同实现大范围监测 [6] - 在全国选定31个台站、90余个站点,按照“一链”(太阳-行星际监测设备链)、“三网”(沿东经100度、120度和北纬30度、40度的“井”字形网络)、“四聚焦”(极区、北方中纬度、海南低纬度和青藏高原四个关键区域)的架构布站 [6] - 以子午工程综合信息与运控中心为“大脑”,统一制定数据标准与接口方案,实时监控所有设备状态,实现282台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协同联动 [2][8] 技术突破与设备优势 - 二期工程实现了从“从有到强”的飞跃,构建了从太阳源头到地球空间各圈层的完整监测链,将太阳风暴到达地球的时间预估误差控制水平提升至国际先进 [10] - 布局的282台套设备中包含多项“全球首创”或“全球最强”的“王牌装备”,例如由313部天线组成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以及目前国际上探测能力最强的海南三站式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 [11] - 通过“三步走”策略(升级设备、统一标准、处理历史数据)成功实现了一期(2012年建成)与二期(技术差距11年)设备及系统的融合 [12] 团队构成与人才发展 - 团队是一支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汇聚了16个单位的近800名科研人员,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6岁,覆盖空间科学全领域 [14] - 注重让年轻人挑大梁,大型设备的主任设计师中,40岁到50岁的科研人员占60%,30岁至40岁的占10% [15] - 目前最急需“空间科学+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海量监测数据分析的挑战,并通过在大科学工程中历练来培养领军人才 [18]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将朝两个方向发力:一是推动实施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使探测网向全球延伸;二是发展天基探测,形成“天上卫星+地面网络”的星地联合监测体系,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精准度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