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TX PRO 6000 Blackwell
icon
搜索文档
?RTX PRO 6000上云! 谷歌携手英伟达 构建覆盖AI GPU算力到物理AI的云平台
智通财经· 2025-10-21 11:00
产品发布与核心特性 - 谷歌云平台宣布其G4 VM虚拟机正式全面商用,该产品由英伟达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高性能GPU提供支持 [1] - G4 VM的吞吐量最高可达此前G2平台实例的9倍,能大幅提升多模态AI推理、真实感设计与可视化计算等工作负载的效率 [2] - 新GPU结合了第五代Tensor Core和第四代RT Core,AI性能实现巨大飞跃,实时光线追踪性能比上一代高出两倍以上 [3] - G4 VM原生集成Google Kubernetes Engine及Vertex AI等服务,大幅简化了容器化部署和机器学习操作 [3] 市场定位与战略意义 - G4 VM定位为“补齐谷歌云端AI产品金字塔的普惠层”,面向企业级AI推理、微调及数字孪生等物理AI工作负载,降低了AI算力的使用门槛 [4][6] - 该平台将英伟达Blackwell架构的能力下沉,填补了A系列(训练/大规模推理)和G2系列(性价比)之间的市场空档 [5] - G4 VM面向更普遍的AI推理工作负载与中等规模微调,能够承接30B至100B级别的AI推理/微调负载,是中小型企业的首选平台 [6] 生态系统与合作 - 英伟达的Nvidia Omniverse和Nvidia Isaac Sim两大数字孪生与机器人仿真平台已通过Google Cloud Marketplace向用户提供 [2] - 谷歌与英伟达合作确立了一个建立在Nvidia Blackwell超级计算平台之上的完整端到端计算平台 [4] - 合作覆盖从用于大规模AI训练与推理的Nvidia GB200 NVL72,到用于G4 VM上AI推理及视觉计算的RTX PRO 6000 Blackwell [4] 行业影响与市场前景 - 英伟达被华尔街机构视为万亿美元级别AI支出的核心受益者,分析师平均目标价预示其市值有望在一年内突破5万亿美元 [7] - 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浪潮规模有望高达2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目前仅处于开端 [9] - AI算力需求推动全球DRAM和NAND存储产品价格大涨,并强化了AI算力基础设施板块的长期牛市逻辑 [9]
RTX PRO 6000上云! 谷歌携手英伟达 构建覆盖AI GPU算力到物理AI的云平台
智通财经· 2025-10-21 10:51
产品发布与性能 - 谷歌云平台正式推出全面商用的G4 VM虚拟机,该产品由英伟达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GPU和AMD EPYC Turin服务器级CPU提供支持 [1] - G4 VM的吞吐量最高可达前代G2平台实例的9倍,在多模态AI推理、真实感设计、可视化计算及机器人仿真等物理AI工作负载上带来显著提升 [2] - 新GPU结合了第五代Tensor Core和第四代RT Core,AI性能实现巨大飞跃,FP4新数据格式可降低内存使用率,实时光线追踪性能比上一代高出两倍以上 [3] 市场定位与战略意义 - G4 VM定位为补齐谷歌云端AI产品金字塔的普惠层,面向企业级AI推理、中等规模微调以及数字孪生/工业仿真等广泛的物理AI工作负载 [3][5] - 该平台将英伟达Blackwell架构能力下沉,降低了企业预算与AI算力供给门槛,旨在快速将大量企业工作负载迁移上云 [5] - 谷歌云同时将英伟达Nvidia Omniverse和Nvidia Isaac Sim两大数字孪生与机器人仿真平台通过市场place提供,加速工业数字化与物理AI需求落地 [2][5] 行业影响与市场前景 - 英伟达被华尔街机构视为万亿美元级别AI支出的核心受益者,华尔街平均目标价预示其市值有望在12个月内突破5万亿美元,汇丰将目标股价从200美元上调至320美元 [7] - 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浪潮规模有望高达2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目前仅处于开端阶段 [8] - 高性能存储产品价格大涨、OpenAI达成超1万亿美元算力基础设施交易以及台积电上调2025年营收增长预期至30%中段,共同强化了AI算力基础设施板块的长期牛市逻辑 [9]
RTX PRO 6000上云! 谷歌携手英伟达 构建覆盖AI GPU算力到物理AI的云平台
智通财经网· 2025-10-21 10:48
谷歌云G4 VM产品发布 - 谷歌云平台宣布其G4 VM虚拟机正式全面商用,该产品由英伟达RTX PRO 6000 Blackwell服务器版GPU提供支持,用于企业级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部署[1] - G4系列产品还采用了AMD的EPYC Turin服务器级CPU平台[1] - 新推出的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GPU在多模态、生成式AI以及代理式AI智能体的高性能推理方面表现突出,并为计算机辅助工程、内容创建和机器人模拟等复杂视觉与工业仿真工作负载提供支持[1] G4 VM性能提升 - G4 VM在云平台综合性能上实现飞跃,其吞吐量最高可达此前G2平台实例的9倍[2] - 该产品能够大幅提升多模态与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等生成式AI应用与代理式AI智能体的工作负载效率,并改进大型语言模型在训练、微调与推理方面的用时[2] - G4 VM可处理广泛的物理AI工作负载,包括多模态AI推理、真实感设计、可视化计算以及基于NVIDIA Omniverse的机器人仿真[2] 英伟达GPU技术特点 - NVIDIA RTX PRO 6000 Blackwell GPU是用于数字孪生、仿真与视觉计算等工作负载的数据中心GPU,结合第五代Tensor Core和第四代RT核心[3] - 第五代Tensor Core支持FP4等新数据格式,实现AI性能飞跃并以更低内存使用率实现更高能效比;第四代RT核心提供比上一代高两倍以上的实时光线追踪性能[3] - G4 VM原生集成Google Kubernetes Engine及Vertex AI等服务,简化容器化部署和物理AI工作负载的机器学习操作[3] 谷歌云AI平台战略 - G4 VM定位为“补齐谷歌云端AI产品金字塔的普惠层”,面向企业AI推理、微调、数字孪生及工业仿真等中等规模工作负载,降低AI算力供给门槛[3][5] - 在G4发布之前,谷歌云已提供基于英伟达B200/GB200算力集群的A4和A4X大型AI算力平台,承担大模型训练与超大规模推理的旗舰角色[3] - G4新机型将可用区扩展到中端用户区域,填补A系列超级计算机与G2性价比产品之间的空档,将Blackwell架构能力下沉给更广泛的企业用户[5] 物理AI生态布局 - 工业仿真、数字孪生和复杂视觉计算属于“物理AI”核心范畴,旨在让机器人在真实世界感知、推理并行动[4] - 英伟达的NVIDIA Omniverse和NVIDIA Isaac Sim两大数字孪生与机器人仿真平台已通过Google Cloud Marketplace以虚拟机映像形式向用户提供,为制造业、汽车业和物流业的AI驱动工作负载提供动力[2][5] - RTX PRO 6000 Blackwell同时具备Tensor Core和RT Core,天然契合企业级推理与实时渲染/数字孪生的复合场景,可承接30B至100B级别的AI推理与微调负载[5] 行业影响与市场前景 - 英伟达凭借GPU处理器系统及CUDA软件体系,在全球AI算力竞争中占据绝对领先位置,RTX PRO 6000 Blackwell入驻谷歌云将成为其新业绩增长点[6] - 华尔街机构如Cantor Fitzgerald、汇丰和摩根士丹利认为英伟达是万亿美元级AI支出的核心受益者,汇丰将其目标股价从200美元上调至320美元,华尔街平均目标价预示公司市值有望在一年内突破5万亿美元[7] - 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投资浪潮规模有望达2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AI GPU、ASIC、HBM存储、液冷系统等板块的长期牛市逻辑得到强化[10]
深挖英伟达Blackwell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30 09:52
Nvidia Blackwell架构核心特点 - 采用750平方毫米巨型芯片设计,集成922亿个晶体管,拥有192个流多处理器(SM) [1] - GB202芯片的SM与GPC比例为1:16,相比前代Ada Lovelace的1:12比例可更低成本增加SM数量 [5] - 取消了子通道切换机制,允许在同一队列中混合不同类型工作负载,提高着色器阵列填充效率 [8] - 采用128位固定长度指令和两级指令缓存设计,L1指令缓存容量提升至约128KB [7][10] - 每个SM分区可跟踪12个波段,寄存器文件容量保持64KB/分区不变 [16] 性能参数对比 - RTX PRO 6000 Blackwell配置188个SM,96GB GDDR7显存,理论带宽1.8TB/s,功耗600W [2] - 相比RTX 5090(170个SM)和AMD RX 9070(28个WGP),在核心数量和显存带宽上具有明显优势 [2][21] - FP32执行流水线重组为32位宽设计,可同时处理INT32和FP32操作避免卡顿 [18] - 每个SM分区每周期可执行16次INT32乘法,是AMD RDNA4的两倍 [18] - 光线追踪性能提升,每个SM的光线三角形相交测试速率提高一倍 [23] 内存子系统 - 采用128KB SM级存储块设计,可在L1缓存和共享内存间灵活分配 [25] - L2缓存延迟130ns,带宽8.7TB/s,相比前代Ada Lovelace有所增加 [49][53] - 显存延迟329ns,L2命中延迟约200ns,略逊于AMD RDNA4的254ns [52] - 总计拥有24MB L1/共享内存容量,是AMD RX 9070(6MB)的四倍 [35] - 地址生成效率优于AMD,单条指令即可完成数组索引转换 [37] 行业竞争格局 - 在高端消费市场缺乏直接竞争对手,AMD RDNA4和Intel Battlemage定位中端 [61] - RTX PRO 6000的FP32吞吐量接近AMD MI300X数据中心GPU [62] - 采用"大核心+高带宽"双重策略,同时增加SM数量和显存带宽 [62] - 芯片面积和功耗达到消费级GPU极限(750mm²/600W) [62] - 尽管面临L2性能等挑战,但凭借规模优势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