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 Van无人物流车

搜索文档
深度对话L4无人物流车:既未科技-Robovan的商业模式、市场空间和当前进展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L4 无人物流车行业、快递行业 - 公司:季卫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季卫科技优势 - **技术领先**:采用端到端加 5 高清图方案,实现自动驾驶能力和综合运营成本领先;拥有多元混合端到端模型,首家完成交付,实现数据驱动闭环和模型迭代自动化,提升模型性能;自研线控底盘规划可使客户在同等体积下有更大装载空间并降低交付成本 [1][13][15] - **成本控制**:端到端加无图方案部署线路快,代码量及研发人员需求低,运营、研发及维护人员需求减少 50%以上;无人小车设计简单,制造成本低,毛利率较高,端到端算法降低维护成本 [14][31] - **团队经验丰富**:创始人有丰富传统汽车行业经验,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多为百度系背景,商务团队具备丰富物流行业资源与人脉 [7] - **产品灵活定制**:主要交付 4 立方和 6 立方两款基于同一款线控底盘设计的车型,可灵活调控,能根据各地法规定制设计,满足不同城市规范要求 [2][10] 市场情况 - **需求旺盛**:末端配送和城市配送市场每年增量需求超百万台,存量市场达数千万台;快递行业劳动力短缺,智能配送车可替代末端快递员,缓解招工难题,降低网点运营成本,每单可节省成本三四毛钱 [1][5] - **市场潜力大**:快递及城配市场商用车保有量约两三千万台,市场规模达两三万亿,未来将被 L4 级无人驾驶车辆逐步替代,每年预计有 400 - 500 万台车辆需求,对应每年两三千亿市场规模;目前行业整体交付量不到一万台,渗透率极低,处于蓝海状态 [2][17][19] 政策支持 - 全国已有 20 多个大中城市和 60 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为小车上路提供法规支持;各地交管部门逐步开放法规,为无人驾驶物流车辆运营提供法律保障;杭州、北京等主要城市已出台相关交管条例,明确车辆尺寸、运行速度及行驶道路等规定 [1][2][6] 行业发展态势 - 2022 年之前处于商业模式探索阶段,因路权难解决、小车成本高,大厂团队大多解散;2023 年起切入末端推送阶段,但小车交付成本仍高;2024 年至今商业化落地交付大幕逐步拉开,未来市场渗透率提升明确,无图方案将提升交付效率 [18] 盈利情况 - 季卫科技预计 2025 年交付 1,200 - 1,500 台无人配送车即可实现盈亏平衡,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盈利 [2][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商业模式尝试**:行业在商业模式探索阶段进行了肯德基配送、生鲜药品配送、封闭园区配送等尝试,但因垂直赛道容量低未形成大规模应用 [8] - **桐庐政府支持**:桐庐政府对无人物流配送发展高度支持,成立平台并于 2024 年第三季度启动项目,目前已进入商业化落地和交付阶段 [9] - **市场应用情况**:市场主流服务路段为世纪仓到驿站之间 3 - 20 公里点到点的末端配送,主流车型为 3 - 6 立方;无人车主要服务二线及以下城市驿站场景,一线城市送货上门场景可能与机器人公司合作完成最后一段配送 [11][12] - **路权和牌照**:政府对无人驾驶小车上路持积极推动态度,全国无统一法规,各地由工信部、住建部和交通管理部门监管,小车上路申请流程为提交相关材料备案,一般几周内可通过审批;各区域申请路权情况不同,目前无明确县市获得牌照的统计数据,各地路权相对开放 [21][22][23] - **成本下降趋势**:整个行业过去一两年间成本下降了 30% - 50%,季卫科技在供应商采购和运营成本方面低于竞争对手,整体毛利有保障 [24] - **客户支付方式**:行业内付款习惯尚未形成,客户最在意小车运行稳定性及售后服务保障,市场上已有成熟交付方案,包括早期试用小额付款及后期服务费或分期付款方式 [27] - **运营模式**:目前行业处于商业化落地早期阶段,主要以卖车为主,未来会有专门从事无人配送车运营的公司出现,可能采用采购大量车辆并租赁的模式 [30] - **主要客户**:季卫科技目前主要客户包括三通一达和极兔,顺丰和京东因直营模式占比不高 [33] - **业务合作模式**:通过代理商与地方经销商洽谈业务,在一些县市与当地政府或牵头国企合作,统筹配送网点并与快递区域公司进行采购订单谈判 [34] - **法规规定**:北京和杭州规定无人配送小车行驶于非机动车道并明确车辆尺寸要求,大部分城市尚无相关法规,小车通常行驶于混合车道或机动车道 [35] - **研发团队**:当前研发团队规模约为几十人,未来交付量增加后,小几百人的团队即可保证较高交付量 [41] - **芯片方案**:激光雷达对 L4 级完全无人驾驶场景必要,行业普遍采用双环域控制器,未来可能考虑使用国产替代方案降低成本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