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ntera Bio(ENTX) - 2019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19年全年营收23.6万美元,主要来自与安进合作提供的研发服务 [60] - 2019年全年总运营费用1150万美元,其中研发费用720万美元,一般及行政费用430万美元 [60] - 2019年净综合亏损1080万美元,基本和摊薄后每股亏损0.89美元,目前约有1800万基本股和2600万摊薄股流通在外 [61] - 2019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20万美元,2020年3月16日为1370万美元,预计2020年运营亏损在1000 - 1200万美元之间,当前现金状况可支持运营至2021年第二季度 [6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EB613项目 - 截至目前已招募98名患者,约占计划试验的60%,原计划2020年上半年完成招募,第四季度完成试验,受疫情影响,招募工作暂时暂停,预计至少推迟一个季度完成,相关数据也可能推迟至少一个季度 [10][16][21] - 试验设置四个组,每组40名患者,包括一个安慰剂组和三个不同剂量(0.5毫克、1.0毫克和1.5毫克)的EB613组,主要评估指标为三个月后骨形成标志物P1NP的变化和六个月后脊柱骨密度的变化 [27][29] EB612项目 - 2019年9月,该项目的2期试验报告了积极结果,证明口服甲状旁腺激素能有效进入血液并激活相关生物途径,且耐受性良好,还能减少尿液钙流失,24小时尿钙排泄量减少近25% [10][38] 与安进的合作项目 - 合作开发口服抗炎药的项目持续推进,安进在2019年底继续合作并为2020年提供资金支持,过去12个月双方团队合作良好,安进已完成多项研究 [40][4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骨质疏松市场存在明显未满足需求,因成本、便利性和依从性挑战,只有小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公司认为通过提供每日一次的口服片剂可显著扩大市场 [24]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专注于EB613口服甲状旁腺激素项目,开展剂量范围的2期临床试验,若结果良好,计划开展600 - 700名患者的3期非劣效性骨密度终点试验,与皮下注射的Forteo对比 [9][34] - 对EB612进行额外的配方开发活动,为2021年可能启动的2b或3期临床试验做准备 [46] - 探索多种合作开发和合作机会,包括与寻求利用公司开发和递送能力的公司合作、围绕EB613进行潜在商业和许可安排、在中国和日本寻求合作机会 [49][52][54] - 行业内Novo Nordisk的口服semaglutide GLP - 1激动剂获批,验证了公司使用的吸收增强剂分子,增加了公司口服大分子递送系统的关注度,也可能简化公司的监管流程 [49][50][5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新冠疫情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公司正在迅速调整计划以应对政府法规变化和病毒传播,优先保护患者、员工和当地社区健康,同时尽量减少对公司主要目标的干扰 [6] - 尽管疫情影响了EB613临床试验的进度,但公司仍对2020年充满信心,预计能在第二季度公布首批50%患者的三个月生物标志物数据,且相信当前现金状况能支持运营至2021年第二季度 [22][66][70]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开发了一套新的体外检测方法,可显著缩短新活性药物成分的初步评估时间,已将几种活性药物成分引入临床前动物测试并获得初步概念验证数据 [43][44]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 2020年除了三个月生物标志物数据外,公司还有哪些预期的里程碑? - 原计划第二季度有首次生物标志物数据,第三季度有完整三个月生物标志物数据,第四季度有骨密度数据,目前仍计划在第二季度公布首批50%患者的三个月生物标志物数据,若招募工作能在未来几个月重启,仍有望在今年完成完整三个月生物标志物数据和试验 [68][69] 问题2: 公司在其他地区的合作是否会在今年有公告? - 难以预测具体公告时间,但公司在多个领域有重要战略,包括EB613项目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合作,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项目在日本的合作,以及研发新化合物的合作,预计未来几个月相关活动会加速 [71][72][74] 问题3: 能否评论一下与安进的合作,安进是否有选择其他项目的讨论? - 目前评论安进选择其他项目的讨论还为时过早,但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已进行了多项临床前研究,双方也在就其他分子进行积极对话,未来可能会测试一些分子,该合作有望为其他合作伙伴拓宽机会 [75][76][79] 问题4: 能否详细讨论公司未来考虑的另外两种分子的关注领域? - 目前这些分子可能是机密信息,但公司产品组合适用于高达150千道尔顿的分子,一直在评估各种潜在活性药物成分,包括将已知注射剂转化为口服药丸,以及探索生长激素等其他治疗领域,也在评估能否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