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合成生物产业 - 公司:华恒生物、凯赛生物、梅花生物、圣泉集团、嘉必优、莱茵生物、无锡晶海、蓝晓科技、Amyris、Ginkgo、BioAmber、Genomatica、Gevo、帝斯曼、科莱恩、杜邦、Vedanta、Prokarium、Azitra、Antheia、Tepha、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Perfect Day、Twist Bioscience、Catalog、中科创碳元、川宁生物、金城医药、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福瑞达、锦波生物、百斯杰、武汉睿嘉康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业分析 - 核心观点:合成生物制造可提高生物产品竞争力,底层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产业链市场空间广阔,且合成生物制造具有减碳降本、技术迁移性强和拓品空间大的优势 [1][10][17][27] - 论据 - 底层技术进步:基因测序、编辑、合成等关键底层技术快速进步和成本降低,提升了对生物分子的设计和改造能力,如基因测序成本下降速度超摩尔定律,CRISPR/Cas9 技术操作简单得以普及 [10][13] - 产业链情况:产业链分为微生物菌株构建、发酵工程、分离纯化和应用开发四个环节,参与企业分上游工具层、中游平台层和下游应用层三类;2016 - 2021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融资额由不足 20 亿美元提升至 180 亿美元,2019 年相关论文数量超 1 万篇,各国出台扶持政策 [17][20] - 合成生物制造优势:原材料可再生,反应条件温和,可降低碳排放,如 13 种生物基化学品每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 1.2 - 5.2 吨;相对化学工艺能耗成本降低,菌种可迭代优化,如生物法生产丁二酸单吨成本比化学法降低约 29%;研发经验和设备可共用,拓品空间广阔,如凯赛生物可用相同微生物和设备生产不同碳链长度的长链二元酸 [27][28][29] 未来驱动 - 核心观点:欧盟碳关税和非粮化路线将分别提升生物基材料渗透率和解决长期碳源隐忧 [1][31][40] - 论据 - 欧盟碳关税:CBAM 将于 2026 年 1 月正式开征碳关税,形成“绿色贸易壁垒”,提升欧盟外地区出口成本;中国等生产型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出口成本将进一步提升,但短期内对中国产品出口影响较小,长期影响将扩大,生物基材料和合成生物技术凭借低碳减排优势渗透率有望提升 [31][32][36] - 非粮化路线:以粮食为碳源的合成生物制造长期可能面临“与人争粮”问题,如生物燃料商业化与粮食作物生产形成竞争关系;探索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发展是长期必经之路,目前非粮生物质产业化存在规模化收储、高效糖化、菌株开发及分离纯化等难点 [40][41][43] 他山之石 - 核心观点:中国企业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具备赶超机会,应寻找具备平台化能力的产品型公司 [1] - 论据 - Amyris 破产之鉴:选品决定下游市场进入难度,成本领先为产业化必需条件,如 Amyris 生物燃料因成本缺乏竞争力而放弃拓展业务;“To B”和“To C”商业模式差异大,企业切换面临应用开发风险 [1][53] - Ginkgo 成长之思:平台型是合成生物产业长期必经之路,但短期业绩受规模效应约束,平台型企业须通过并购投资拓展自身平台能力,通过扩张项目数量以降低成本,后发中国企业选择与科研机构合作是降低短期经营风险的选择之一 [1] 投资建议 - 核心观点:合成生物学产业投资逻辑是短期看选品,长期看平台,首选具备平台化能力的产品型公司 [1] - 论据:当前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仍有进步空间,产业处于生命周期早期,产品型公司更易成长;短期选品能力对产品型公司财务业绩有关键性影响,优秀选品应具备“下游应用成熟”及“成本领先”特征;长期平台化能力决定企业研发延伸和产品拓展空间,“强劲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储备品类”较为关键 [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华恒生物厌氧发酵法优势:厌氧发酵法 L - 丙氨酸可将生产成本降低 50%,产品转化率提升到 90%,且发酵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11] - 合成生物学在化工领域的应用:如杜邦用工程菌将玉米水解葡萄糖转化为 1,3 - 丙二醇,BioAmber 以小麦为底物生产丁二酸,凯赛生物实现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及生物基聚酰胺量产等 [24] - CBAM 征收方式和覆盖范围:过渡期无需缴纳,正式期碳税 = 碳排放量×欧盟与进口产品碳排放成本差额;现阶段适用于钢铁、铝、氢、水泥、化肥、电力六大类进口商品,未来可能扩大覆盖范围并纳入间接排放 [33] - 生物质资源利用三代技术差异:第一代以粮食作物、糖类为原料,第二代以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第三代利用大气中的 CO₂和可再生能源 [42] - 武汉睿嘉康运动发酵单胞菌优势:具备厌氧发酵、耐受酸性、代谢简单、无噬菌体侵染、多倍体菌株等优势,可解决非粮原料生产大宗化学品的瓶颈 [47] - 圣泉集团生物质精炼一体化技术:“圣泉法”可系统性解决秸秆中三大组分难以高效分离的难题,实现高值化利用,产出上百种产品 [48]
合成生物合成生物产业深度报告之一:工程化合成万物,生物经济颠覆性力量-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