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头豹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AI图片编辑软件:图像处理与AI技术结合,重塑图像编辑领域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14 10:04
行业投资评级 - AI图片编辑软件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至2023年市场规模从128.62亿人民币元增长至180.87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90% [27] - 预计2024年至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188.49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23.45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35% [27] 核心观点 - AI图片编辑软件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成对抗网络(GANs)等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创意表达空间 [6][11] - 行业存在显著的技术壁垒,新进入者面临高技术门槛和现有龙头企业的强大优势 [12] - 终端市场需求强烈,用户对智能化增强、自动修复及即时创意工具等功能需求旺盛 [13] 行业定义与分类 - AI图片编辑软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自动化和智能化图像处理功能,旨在通过算法自动优化、修改或创造图像内容 [6] - 行业可分为图片生成和图片处理两个主要子领域,图片生成软件根据文本或参考图片自动生成图像,图片处理软件专注于对现有图片进行编辑和增强 [7][8][9] 行业特征 - 科技创新能力强,开发者快速采纳AI技术丰富功能,如智能图像选取与AI滤镜,并开创新的应用场景 [11] - 技术壁垒明显,新进入者需具备扎实的研发基础和持续的资金投入 [12] - 终端市场需求强烈,用户对提升编辑效率和增加创作自由度的需求推动技术快速迭代 [13]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70-2013年):以学术探索和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广泛商业应用 [15] - 启动期(2014-2020年):GAN算法的提出和DeepDream图像生成工具的推出推动行业向广泛应用迈进 [16] - 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DALL-E模型和Stability.ai的开源工具推动行业技术快速进步及产品多样化 [1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为设备和技术供应环节,包括高性能硬件设施和云计算资源 [18] - 中游为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环节,超分辨率技术是AI图片编辑的核心技术之一 [24] - 下游为应用环节,AI图片编辑软件在文物修复与保存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20][26] 行业规模 - 2019年至2023年市场规模从128.62亿人民币元增长至180.87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90% [27] - 预计2024年至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188.49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23.45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35% [27]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高,第一梯队公司包括美图、Adobe、Serif等,第二梯队公司为抖音、软牛科技、恒图科技等 [32] - 头部企业通过长期迭代AI功能增强用户体验,美图2023年付费订阅用户人数达到911万,同比增长62.3% [33] - 未来市场集中度将提高,头部企业通过整合生成式AI功能吸引更多用户 [34] 上市公司速览 - 奥多比系统软件(北京)有限公司:全球领先数字内容管理及出版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融合AI技术的产品如Adobe Express和Adobe Firefly [36] - 厦门美图移动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AI与图像处理技术,核心产品包括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2023年付费订阅用户人数达到911万 [38][39] - 万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视频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等多领域的软件产品与服务,开发了AI图片编辑软件如万兴爱画 [44]
中国中考教辅图书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13 20:2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中考教辅图书行业规模持续增长 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76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98% [7] - 教辅图书均价逐年上升 2024年预计为1228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61% [7] - 世纪天鸿教辅图书营收稳步增长 2024年预计达到4850246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00% [10] - 初三毕业人数保持稳定 2024年预计为166472万人 同比增长253% [29] 市场规模 - 中考教辅图书规模(按营收计)从2019年的167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2321亿元人民币 预计2027年将达到3202亿元人民币 [7] - 教辅图书均价从2019年的833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1091元人民币 预计2027年将达到1414元人民币 [7] - 中考教辅书总数量从2019年的201亿套增长至2023年的213亿套 预计2027年将达到226亿套 [7] 公司表现 - 世纪天鸿教辅图书营收从2019年的3432863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4330576万元人民币 预计2028年将达到6121699万元人民币 [10] - 世纪天鸿教辅图书销量从2019年的412226万套波动至2023年的396973万套 预计2028年将达到416293万套 [13] - 世纪天鸿教辅图书均价从2019年的833元人民币增长至2023年的1091元人民币 预计2027年将达到1414元人民币 [17] 人口与教育 - 中国人口数量从2019年的141008万人波动至2023年的140967万人 预计2028年将降至140504万人 [22] - 初中毕业人数占比从2019年的103%增长至2023年的115% 预计2028年将达到121% [25] - 初三毕业人数从2019年的145407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162366万人 预计2028年将达到17001万人 [29] - 初中毕业率从2019年的9398%波动至2023年的992% 预计2028年将降至964% [34] - 初三在校人数从2019年的154722万人波动至2023年的163675万人 预计2028年将达到176359万人 [38]
2024年合成生物及原料药产业研究中国合成生物学研发成果遍地开花,原料药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头豹研究院· 2025-01-11 08:3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4] 核心观点 - 合成生物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中国与海外先进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4] - 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等技术优势,优化了原料药的生产流程,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和制备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4][6] - 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化工、食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6] - 中国原料药产业在合成生物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高质量稳定供给,推动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6] 行业概览 - 合成生物学是集合了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新兴科学领域,能够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等技术手段优化生物系统 [9][10] -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科研化工、食品农业及水产养殖、消费品等多个领域 [11] -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自2000年以来迅速崛起,结合人工智能推动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研究,显著提升了生物医学和药物开发效率 [12] 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 合成生物产业链上游为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基础技术提供方,中游为平台构建和产品创新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 [16][17] - 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9.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69.9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18.4亿美元,医疗健康领域占比最高 [21] -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科研成果和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中国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与美国基本持平 [22][23] 原料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化学原料药产量从2018年的230.4万吨增至2023年的393.6万吨,抗感染类、解热镇痛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类和葡萄糖类原料药产量居首 [28] - 中国居民重大基础性疾病患病负担稳中有升,诊疗机构对原料药的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抗感染、解热镇痛和基础保健类原料药 [31][32] 代表企业介绍 - 共同药业凭借其产品优势和强大的产业链延伸能力,成为甾体药物中间体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确保起始物料和中间体产品的充足供给 [35][37] - 凯赛生物凭借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和丰富的研发经验,成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的主导供应商,打破了传统化学法的市场垄断 [38][40]
2024年合成生物及原料药产业研究:中国合成生物学研发成果遍地开花,原料药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头豹研究院· 2025-01-10 21:1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合成生物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中国与海外先进市场的差距逐渐缩小 [4] - 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代谢工程和细胞工厂等技术,优化了原料药的生产流程,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和制备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4][6] - 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化工、食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6] - 中国原料药产业在合成生物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高质量稳定供给,推动了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6] 行业概览 - 合成生物学是集合了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新兴科学领域,能够对生物系统进行定向改造 [9] -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科研化工、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 [10][11] -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自2000年以来迅速崛起,结合人工智能推动了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研究,显著提升了生物医学和药物开发效率 [12] 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 合成生物产业链上游为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基础技术提供方,中游为平台构建和产品创新环节,下游为应用领域 [16][17] - 全球合成生物领域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9.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69.9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18.4亿美元 [19][21] -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科研成果和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2023年中国已发表的科研成果与美国基本持平 [22][23] 原料药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化学原料药产量从2018年的230.4万吨增至2023年的393.6万吨,抗感染类、解热镇痛类、维生素及矿物质类和葡萄糖类原料药产量居首 [28] - 中国居民重大基础性疾病患病负担稳中有升,诊疗机构对相关原料药的需求保持刚性 [31][32] 代表企业介绍 - 共同药业凭借其产品优势和产业链延伸能力,成为甾体药物中间体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确保起始物料和中间体产品的充足供给 [35][37] - 凯赛生物凭借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技术,成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的主导供应商,打破了传统化学法的市场垄断 [38][40]
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半导体清洗设备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10 21:19
行业投资评级 - 半导体清洗设备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未来5年有望实现全面国产化 [44][45] 核心观点 - 半导体清洗设备是芯片良率的“保镖”,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升级,清洗步骤大幅增加,带动市场需求 [1][10] - 单片清洗设备是目前市场主流,2019年占比达到75%,且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缩小,单片清洗设备的运用更加广泛 [11] - 湿法清洗是主流的清洗技术路线,2019年占芯片制造清洗步骤数量的90%以上 [12] 行业分类 - 半导体清洗设备行业按照清洗方式不同,可分为单片清洗设备、槽式清洗设备、组合式清洗设备和批式旋转喷淋清洗设备 [3][4] 行业特征 - 半导体清洗设备是芯片良率的“保镖”,单片清洗机是目前市场主流,湿法清洗是主流的清洗技术路线 [8][9][12] 发展历程 - 半导体清洗设备的发展历程与半导体技术进步和制造工艺要求密切相关,湿法清洗和干法清洗设备在市场中逐步并行发展 [13][15][16] 产业链分析 - 半导体清洗设备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为制造环节,下游为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行业 [17][18][19] - 中国大陆半导体清洗设备企业发展较快,国产化率逐渐提升,技术水平追赶国际企业 [18][25][26] 行业规模 - 2019年—2023年,半导体清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6.46亿美元增长至17.7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8.81% [31] - 预计2024年—2028年,半导体清洗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23.28亿美元增长至68.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1.00% [31] 竞争格局 - 全球半导体清洗设备市场高度集中,DNS、TEL、LAM与SEMES四家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40][41] - 中国大陆半导体清洗设备企业主要包括盛美半导体、北方华创、芯源微及至纯科技,国产化率逐年上升 [40][43][45] 上市公司分析 - 盛美半导体是中国半导体清洗设备的行业龙头企业,2022年市场占有率达23%,主要产品为单片清洗设备 [43][50][53] - 北方华创在清洗机领域拥有单片清洗机、6/8英寸全自动槽式清洗机等产品 [54][57] - 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涂胶机、显影机、喷胶机、去胶机、湿法刻蚀机、单片清洗机等产品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58][61]
AI视频编辑软件:智能剪辑与创意融合,引领视频制作新潮流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10 21:18
行业投资评级 - AI视频编辑软件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41.15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023年的257.74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25% [22] - 预计2024年至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274.20亿人民币元增长至348.71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9% [22] 核心观点 - AI视频编辑软件通过自动化处理、智能分析和优化等功能,显著提升视频编辑效率,降低技术门槛,使非专业用户也能轻松创作高质量视频 [24] - 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安防行业的需求将推动AI视频编辑软件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25][26] - 全球视频内容需求的持续增长,尤其是社交媒体、在线教育、数字营销和娱乐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对AI视频编辑软件的需求 [21] 行业分类 - 专业级AI视频编辑软件:面向专业视频编辑人员,具备强大的功能和工具,支持复杂的视频编辑需求,适用于电影制作、电视节目编辑等高要求领域 [3] - 消费级AI视频编辑软件:面向普通用户,操作简便,功能基础,适用于日常生活记录、旅行分享、Vlog制作等场景 [4] 行业特征 - 用户需求多样化:专业用户注重高级功能和编辑精度,普通用户倾向于操作简便、功能实用的软件 [5] - 跨平台应用广泛:AI视频编辑软件支持桌面端和移动端,云服务集成实现设备间同步编辑和协作 [6] - 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突出:企业需采取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8]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91-2013年):视频编辑软件从专业市场向普通消费者市场扩展,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9][10] - 启动期(2014-2019年):机器学习算法的出现使视频编辑软件进入人工智能范畴 [11] - 高速发展期(2020年至今):AI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视频编辑软件更加智能和高效 [12] 产业链分析 - 上游:设备和技术供应,包括高性能硬件设施、云计算资源和大模型平台 [13][16] - 中游: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企业采用混合式商业模式,如订阅制和免费加广告模式 [17][18] - 下游:应用环节,包括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AI视频编辑软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较为成熟 [19][20] 行业规模 - 2019年至2023年,AI视频编辑软件行业市场规模从141.15亿人民币元增长至257.74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25% [22] - 预计2024年至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274.20亿人民币元增长至348.71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9% [22] 竞争格局 - 市场集中度高,第一梯队公司包括ADOBE、抖音、美图等,第二梯队为苹果、Blackmagic Design、万兴科技等,第三梯队有快手、腾讯、软牛科技等 [30] - 领先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垂直领域的大模型,推出更多AI功能,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3] 企业分析 - 万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数字创意软件开发,提供AI视频编辑软件Filmora,结合AI技术简化视频创作过程 [38] - 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先进的AI视频编辑工具,利用智能算法自动剪辑视频片段,提升编辑效率 [40] - 苹果(中国)有限公司:推出更新版Final Cut Pro,集成多项AI功能,如自动字幕生成和磁性蒙版技术,提高专业视频编辑效率 [43]
中国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10 21:1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中国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7年将达到1,616.81亿元人民币 [8] - 汽车电子用FPC市场规模预计从2018年的3.7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7年的323.36亿元人民币 [9] - 汽车电子在FPC下游应用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10%增长至2027年的20% [10]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8年的125.6万辆增长至2027年的2,206.6万辆 [13] - 采用FPC方案的车型渗透率从2018年的26%增长至2027年的76% [17] - 单个FPC平均价格从2018年的63.6元/个下降至2027年的31.1元/个 [21] - 单车FPC用量从2018年的18个增长至2027年的62个 [25] - FPC单车价值量从2018年的1,144.8元增长至2027年的1,928.2元 [27] 市场规模测算逻辑 - FPC市场规模测算逻辑为:FPC市场规模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 采用FPC方案的车型渗透率 × FPC单车价值量 [5][8] - 汽车电子用FPC市场规模测算逻辑为:汽车电子用FPC市场规模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 采用FPC方案的车型渗透率 × FPC单车价值量 [9] - FPC单车价值量 = 单个FPC平均价格 × 单车FPC用量 [27] 行业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采用FPC方案的车型渗透率持续增长,推动FPC市场规模扩大 [13][17] - 单个FPC平均价格逐年下降,而单车FPC用量逐年上升,导致FPC单车价值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1][25][27] - 汽车电子在FPC下游应用中的占比逐年提升,表明汽车电子对FPC的需求持续增长 [10]
2024年中国备案中药材保健食品行业概览
头豹研究院· 2025-01-09 20:23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4] 核心观点 - 消费者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中药材保健食品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年轻一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中药复方为主的营养保健食品国潮品牌受市场欢迎 [4] -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实行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备案制准入门槛更低,首批中药材(人参、西洋参、灵芝)被纳入备案原料目录,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 [6][25] - 药食同源物质具备药物和食物的双重属性,应用场景丰富,中药材保健食品行业产品厂商背景多元,中药企业原料成本优势显著 [5][6] 行业综述 - 药食同源思想源于传统医学养生观,药食同源目录从1987年的33种发展至2023年的102种,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17][18][19] - 备案制相比注册制准入门槛更低,人参、西洋参和灵芝自2024年5月1日起被正式纳入保健食品备案原料目录 [25] - 中药材保健食品行业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高质量增长期,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备案制度成为推动行业创新与规范发展的关键力量 [32][33][35] 市场规模 - 2021年-2023年中国备案中药材保健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由181.56亿元增长至560.10亿元,CAGR为75.64%,预计2024年-2028年行业市场规模由619.43亿元增长至946.91亿元,CAGR为11.19% [36][37][38] - 2024年9月,人参、西洋参和灵芝保健食品的价格分别为412元、206元和1,861元,灵芝孢子粉备案数量显著增长 [39][40][50] 产业链分析 - 备案中药材保健食品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生产商及贸易商,中游为产品方案提供商,下游为销售终端与消费者 [43] - 人参、西洋参和灵芝价格波动对中游生产成本影响不同,人参价格小幅下跌,西洋参价格平稳增长,灵芝价格趋于上涨 [45][46] - 软胶囊是备案人参及西洋参保健食品的主流剂型,灵芝类以粉剂为主,胶囊剂是最受居民欢迎的中药保健食品剂型 [48][51][54] 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百合股份为代表,第二梯队以寿仙谷和华润三九为代表,第三梯队以白云山为代表 [60] - 中药保健食品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合规问题突出,部分商家通过规避监管获取高额利润,合规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4][55]
肝癌早筛:从LDT到IVD,稳步推进商业模式转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09 20:23
行业投资评级 - 肝癌早筛行业正处于商业模式创新阶段,技术创新能力高,人才需求突出 [12][13][14] 核心观点 - 肝癌早筛行业旨在通过早期发现肝癌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生存质量,目前行业正探索新商业模式,技术创新能力高,但产品获批数量有限,价格较高 [5] - 行业对跨学科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需求突出 [14] -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肝癌诊疗指南发布和液体活检新技术的出现 [5][35][36] - 预计到2030年单次检测价格将降至千元以内 [5][39] 行业分类 - 肝癌早筛行业分为血清标志物检测、液体活检、图像诊断增强以及综合多模态分析 [7] - 血清标志物检测中,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中最常用的标志物 [8] - 液体活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ctDNA或CTC来检测癌症相关的遗传标志物 [9] - 图像诊断增强通过提高影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增强对肝癌及其前病变的诊断能力 [10] - 综合多模态分析结合多组学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更全面的疾病预测和评估 [11] 行业特征 - 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行业正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商业模式,包括ToH、ToB、ToG和ToC等商业化路径 [12] - 技术创新能力高:多数企业肝癌早筛产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未来价格有望降低 [13] - 人才需求突出:行业对跨学科人才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需求突出 [14] 发展历程 - 中国肝癌筛查自2006年从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个别试点开始,逐步扩展至2007年的淮河流域项目和2012年的城市项目 [15][16] - 2015年液体活检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随后在中国迅速发展 [17] - 2018年国家药监局批准血浆EGFR基因突变检测用于癌症评估,标志着液体活检进入新阶段 [17] - 近年来,中华预防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发布了肝癌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 [1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由基因测序仪、试剂及耗材供应商构成,中游是肝癌早筛服务供应商,下游是医院、体检中心、科研机构以及受检者 [18][19] - 合规和技术壁垒共同构成肝癌早筛企业竞争的关键门槛 [20] - 肝癌早筛市场需求巨大,但面临支付体系挑战 [21] 行业规模 - 2018年—2023年,肝癌早筛行业市场规模由0.52亿人民币元增长至148.21亿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09.64% [34] - 预计2024年—2028年,肝癌早筛行业市场规模由188.84亿人民币元增长至482.60亿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6.44% [34] - 肝癌诊疗指南发布和液体活检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35][36] 竞争格局 - 肝癌早筛行业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和瑞基因、泛生子等,第二梯队公司为莱盟健康、艾米森、鹍远生物等 [43] - 行业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第一梯队企业具有资金和技术等先发优势 [44] - LDT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灵活且高效的商业化路径 [45] - 获得国家药监局审批后,企业可通过IVD形式面向医院或直接向C端用户销售,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46] - 海外潜在市场空间大,未来出海将是企业的"必经之路" [47] 企业分析 - 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5743.88万人民币,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 [49][50] - 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本8885.4044万人民币,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等 [52] - 北京莱盟君泰国际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 [53][54]
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与智能化并进,重塑工业制造格局 头豹词条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1-09 20:22
行业投资评级 - 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24-2028年市场规模将从869.71亿人民币元增长至1,196.82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31% [30] 核心观点 - 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正朝着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前沿技术 [1] - 行业高度技术密集型,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14] -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了对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在中国等制造业大国 [15] - 服务型业务模式兴起,企业从传统的硬件销售转向提供售前咨询、安装调试、操作培训及售后维护等增值服务 [15] 行业分类 - 智能工业机器人按用途可分为搬运作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加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洁净机器人及其他工业机器人 [3] - 搬运作业机器人通过先进的导航技术和传感器系统,自主规划路径并高效搬运物料 [4] - 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和金属加工行业,具备高精度和一致性 [5] - 喷涂机器人用于表面涂层处理,能够均匀喷涂复杂形状的工件,减少环境污染 [6] - 加工机器人承担切削、打磨、钻孔等任务,与数控机床配合实现高度定制化生产 [7] - 装配机器人具备高度灵活性和精准度,广泛应用于电子、家电等领域 [10] - 洁净机器人用于无尘室环境,确保高标准的清洁度,适用于半导体制造和制药行业 [11] - 其他工业机器人包括检查机器人、码垛机器人和包装机器人等,服务于特定环节 [12] 行业特征 - 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具有高度的技术密集性,涉及多学科知识融合 [14] -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了对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 [15] - 服务型业务模式兴起,企业从硬件销售转向提供增值服务 [15] 发展历程 - 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经历了萌芽期(1985-1996年)、启动期(1997-2010年)、高速发展期(2011-2015年)和成熟期(2016年至今) [16] - 萌芽期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中国逐步建立起自主研发能力 [17] - 启动期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初步对接,产业链逐渐完善 [18] - 高速发展期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相辅相成,行业进入黄金期 [19] - 成熟期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技术迭代加速 [20] 产业链分析 - 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组件供应,包括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占总成本的70% [23][25] - 中游为整机制造商及系统集成商,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工业运作效率 [27] - 下游为应用领域,中国正深度推进工业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超过50% [29] 行业规模 - 2019-2023年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375.81亿人民币元增长至807.47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07% [30] - 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中国工业智能化发展和老龄化加剧导致的劳动力短缺 [31][33] 竞争格局 - 中国智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外资品牌如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占据主导地位 [37][38] - 头部企业通过一体化全自动解决方案提升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优势 [39] 上市公司分析 -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工业领域 [46] -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提供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 [50] -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企业,产品具备智能感知和自主决策功能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