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con
搜索文档
车市场周报(week27)
更多资料加入知识星球:水木调研纪要 关注公众号:水木纪要 乘用车市场销量周报 2024年 ...
江淮汽车()5月车销量同比下滑,商用车销量同比上升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5月公司总销量3.46万辆,同比下滑11.8%,1-5月公司总销量17.32万辆,同比下滑8.3% [1] - 5月公司乘用车销售1.46万辆,同比下滑30.9%,其中轿车销售0.67万辆,同比下滑0.1%,SUV销售0.65万辆,同比下滑49.5%,MPV销售0.13万辆,同比下滑7.5%,新能源乘用车销售0.27万辆,同比下滑6.0%。1-5月公司乘用车销售6.46万辆,同比下滑28.7% [1] - 5月公司商用车销售2.0万辆,同比上升10.4%。1-5月公司商用车销售10.9万辆,同比上升10.6% [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5月公司乘用车销售同比下滑,其中轿车、SUV和MPV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也有所下降 [1] - 5月公司商用车销量同比上升,1-5月商用车销量也保持两位数增长 [1]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未提及具体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公司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领域全面合作,着力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1] - 公司位于肥西中派片区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基地"超级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人员招聘,将负责公司与华为合作车型的生产 [1]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未提及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具体评论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2023年12月1日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 [1] - 公司位于肥西中派片区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基地"超级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人员招聘 [1] - 公司5月20日迎来60周年庆,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华为携手打造豪华智能新能汽车 [1]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如何看近期车销量?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6月10日至16日乘用车销量约37.2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约18.2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约49.6% [1][2] - 乘用车销量整体在40万辆上下波动,预计下半年尤其是11月后销量会有较好表现 [2] - 比亚迪作为龙头企业,本周销量有6%左右的增长,市占率维持在31%左右,其新能源车型BM5.0受到欢迎 [2][3] - 前10名车企销量集中度维持在64%左右,前5名车企销量占比稳定,后续车企销量也较为平稳 [3][4] - 行业整体呈现相对理性的竞争状态,价格战有所缓解,头部车企正在向高门槛领域如混动车发力 [5][6] - 预计下半年特别是11月后,乘用车和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进一步改善 [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2024年4月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月报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本报告未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2024年1-4月进口汽车销量为21.8万辆,同比下降8.6%[3] 2) 2024年1-4月进口汽车报关单价为40.04万元,较2023年有所下降[6] 3) 2024年1-4月进口汽车品牌结构中,豪华车占90.25%,超豪华车占0.84%,非豪华车占8.91%[7] 4) 2024年1-4月,前十大进口车品牌中有4个实现正增长,其中雷克萨斯增幅最大达36.3%[8] 5) 2024年1-4月,进口汽车车型结构中,轿车下跌2.48%,SUV下跌12.75%,MPV下跌21.25%[9] 6) 2024年1-4月,进口汽车排量结构中,1.5-2.0L区间占比39.9%,2.5-3.0L区间占28.9%,2.0-2.5L区间占22.3%[10] 7) 2024年1-4月,进口新能源汽车销售7951辆,同比下降34.5%[11]
夜问:如何看车周度销量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乘用车销量情况 - 过去一周乘用车总销量约32万辆,为近10周的低点,与清明节假期期间销量相当[1] -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52%,已超过50%,体现了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成熟[1] - 龙头企业比亚迪上周销量稳定在528万辆左右,市占率达31%[2] - 前10名车企集中度约66%,保持在63%-67%的高位水平[3] - 前10名新能源车企中,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威马等企业表现较强,其中威马首次进入前10[3] 行业结构性变化 - 比亚迪、理想、威马等混动车型销量较强,而特斯拉等纯电车型销量有所下滑,反映出市场对混动车型的偏好[3][4] - 这可能与新能源车消费群体逐渐扩大,更广大消费者更青睐混动车型有关[4] 欧洲新能源车关税政策 - 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进口新能源车加征关税,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将分别加征10.4%、20%、38.1%不等的额外关税[5][6] - 此举将提高中国新能源车在欧洲的销售成本,可能影响销量,但中国车企有在欧洲本地生产、合资等应对措施[6][7][8] - 相比直接出口,领跑汽车与斯莱尼斯合资的轻资产模式可能更有优势[7][8]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