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征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精神长河奔流不息(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7-01 09:10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品格的精神谱系,这一谱系由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包含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不同时期的精神坐标[2][3] - 精神谱系通过思想引领、信念塑造、奋斗感召和牺牲昭示等方式形成,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3] - 每个精神坐标反映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历史脉络和面貌,并影响现实和未来的发展[3] 精神谱系的时代特征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随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变化表现出鲜明特征,不同奋斗阶段的精神坐标各有侧重和特色[3] - 精神坐标之间既有共性连接也有个性区别,共同构成一条长波万里的精神长河[3] 精神谱系的实践属性 - 精神谱系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立体呈现,如井冈山精神中的毛泽东革命道路和刘仁堪烈士事迹,长征精神中的血战湘江和"半条棉被"故事[5] - 抗美援朝精神通过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事迹体现,脱贫攻坚精神通过十八洞村、黄文秀等典型案例展现[5] - 精神谱系因落小落细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6] 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弘扬 - 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点是研究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 - 传承方式需结合理论研究和立体细节研究,通过生动实践让精神伟大起来并永恒延续[5][6]
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人民日报· 2025-06-27 06:00
书籍内容概述 - 书籍《穿行于历史间的思考》由班永吉著,收录40多篇针对历史出版物及影视戏剧作品的评论文章,聚焦党史研究与红色文化传承 [2] - 作者强调中国革命历史的教育意义,呼吁通过历史题材创作传承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 - 书中评述多部作品如《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纪录片《永远的长征》、电视剧《长征》,分析其历史价值与艺术表现 [2] 历史题材创作分析 - 作者评价电视剧《西北岁月》时,探讨其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并通过人物形象还原历史现场 [3] - 对图书《忠诚:优秀共产党人的故事》的评析肯定其细节刻画,提出面向青少年讲好英雄故事的方法论 [3] - 强调优秀历史题材作品需结合党史与近代史,展现民族奋斗精神,增强读者历史责任感 [3] 影视戏剧艺术价值 - 作者认为优秀影视戏剧应体现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实现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4] - 批评部分"神剧""雷剧"过度娱乐化而缺乏精神品格,难以留存 [4] - 指出艺术创作需基于历史深刻体认,尊重创作规律,生动塑造人物形象 [4] 社会文化意义 - 书籍倡导通过历史与文艺的交织,激发爱国情怀与理想追求 [4] - 提出读史需"纸上"与"躬行"结合,感悟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共振 [4]
走进革命纪念馆 | 英雄血染湘江渡
纪念馆概况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于2019年9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 [2] - 馆内展陈分为七部分 通过文物 文献 图片 油画 视频 场景模拟 主题雕塑等形式生动展现红军长征全貌 [2] - 从军史角度突出湘江战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彰显红军英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 展陈内容 - 馆内陈列《陈树湘》油画 描绘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英勇事迹 [3][10] - 一楼全景馆左右两边是湘江战役情景模拟雕塑 正中间播放《血战湘江》主题影片 [5] - 展品包括红军使用过的武器 如从凤凰嘴渡口发掘的迫击炮 中央红军出发时仅携带38门迫击炮 [6] - 玻璃展柜陈列红军使用的十六两秤 体现买卖公平的纪律作风 [8] 历史事件 -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 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5] - 1934年12月1日战斗最激烈 红军12个师中仅4个师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 [6] - 红三十四师担任全军总后卫 师长陈树湘率6000余人与敌激战四天五夜 全师仅剩不足1000人 [10] - 陈树湘重伤被俘后拒医拒食 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 [11] 精神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长征精神是宝贵财富 [4] - 湘江战役体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在最困难时坚持下去才能创造奇迹 [5] - 红军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主动拆门板帮助搭建浮桥 红军归还门板时丝毫不差 [8] - 湘江战役精神激励后人挺膺担当 勇毅前行 将伟大精神薪火相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