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美援朝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铁道兵纪念馆里的抗美援朝记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20 07:09
图①:铁道兵纪念馆。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图②:抗美援朝战地日记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金笔。 图③:铁道兵团跨过鸭绿江。 图④:抢修清川江大桥。 图⑤:小说《激战无名川》手稿。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由铁道兵纪念馆提供)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 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怀着对历史的敬仰与 追忆,笔者走进位于中国铁建大厦的铁道兵纪念馆,该馆于2019年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柜中,一张通行证、一幅老照片、一本连环画、一面锦旗——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 月。跨越时空,这些记忆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持续激励着后来人。 一张通行证,铭记铁血决心 长26厘米,宽25厘米,纸面泛黄,上面有通行战士的名字、行李件数、出发地和目的地等信息——这张 中国人民志愿军往返中朝两国的通行证,或许是纪念馆内最朴素的展品,却承载着最坚定的决心。 "1950年,朝鲜战火燃至鸭绿江畔,志愿军跨江出征,保家卫国。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需物资 的后方补给成为作战的首要问题。同年11月起,中国人民解放 ...
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
新华社· 2025-10-27 16:4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是讲述丹东市元宝区九江街73号赵家院落作为抗美援朝时期“七十三号驿站”的历史,展现其从1950年起为100多名志愿军战士提供中转、住宿等支援的感人事迹,以及赵家三代人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和军民鱼水情 [1][9] 历史背景与建立 - 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动员居民为向中朝边境集结的第十三兵团数万官兵解决食宿,赵连有家庭主动提供其1935年建成的二百平方米院落 [2] - 第一批入住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包括梁排长、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家将偏房收拾出来供战士居住 [2] - 1950年10月志愿军过江后,赵家成为运输兵频繁往返国内外的重要“中转站”,承担托带话、存放物品、代买生活用品甚至传递婚丧嫁娶消息等功能 [2] 驿站运营与军民互动 - 1951年夏后勤部队入住,包括17岁的李勋石、王学燧,30多岁的陈公墨以及常万胜等战士,与赵家同吃同住 [3] - 房主高守贞每日早起烧洗脸水,家人帮战士缝补衣服,赵家子女向战士学唱革命歌曲,因细心可靠成为战士们的“首选”驿站 [3] - 1952年志愿军战士王凤岐在信中称“大娘待我如儿子,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体现了深厚的军民情谊 [3] 赵家的支前贡献 - 赵连有响应1950年11月安东市战勤动员办法,48岁主动报名加入担架队,曾一夜在鸭绿江上往返抬伤员13次,肩膀磨出血泡 [4][5] - 赵连有子女积极参军:21岁儿子赵玉升1950年加入志愿军防空部队并于1951年入党,18岁女儿赵云华1952年参加志愿军后勤部沈阳空军地勤部队 [5] - 在1950年8月27日起美机频繁轰炸安东的588次袭扰中,留守的高守贞与大嫂刘兰英坚持运营驿站,将二楼让给战士住,自己挤在南厦,并为战士缝补烘暖衣物 [5] - 1952年美军投细菌弹,高守贞带头组织街坊扫院捕虫,并常往返邮局为战士代领几十斤重的包裹 [5] 历史遗产与保存 - 最珍贵遗产是志愿军战士们留下的50余封家书,与赵家子女家书一同保存在战士们赠送的缴获美军木制子弹箱中 [6] - 这些信件记录了前线见闻、对赵家的感谢及对和平的期盼,高守贞1979年病逝前将箱子传给赵连有,1991年赵连有离世后又传给儿子赵玉臣 [6] 精神传承与现代意义 - 2008年,81岁的赵玉臣与71岁的赵玉斌将50余封家书编印成1000册《志愿军信札》,赵玉斌自费2万元分送纪念馆、学校与老兵 [7] - 2010年,73岁赵玉斌发起寻亲活动,通过媒体找到93岁的陈公墨等22名战士,并赴成都、天津、武汉等地重逢 [7] - 2015年,赵家将家书、美军子弹箱、志愿军饭盒等物品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如今在恒温展柜中展出,每年吸引数以万计观众 [7][8] - 2025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前夕,丹东市在驿站旧址建起“支前亭”,成为市民缅怀历史的新地标 [8]
辽东学院举办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
新华网· 2025-10-27 16:11
活动概况 - 活动于10月25日晚在辽东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主题为“战火中的书信”——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思政课”,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800余人参加 [1] - 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演绎曹玉海、李征明、“冰雕连”、蒋宗英、黄继光等五个事迹故事,以书信为纽带呈现红色记忆 [1] 活动形式与内容 - 活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传播模式,学生通过扮演抗美援朝战士和后方亲人等角色,将战地书信搬上舞台,实现“演”与“观”的互动 [1][5] - 演绎内容包括慷慨激昂地转述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誓言,以及轻声诉说着家属“盼君凯旋、共守家国”的牵挂 [1] 活动反响与意义 - 课后师生反馈认为这是一堂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大思政课,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参演教师称其为“灵魂的洗礼”,学生表示每次排练都是“精神的升华” [5] - 辽东学院党委书记表示学校将持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师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5] - 学校正参与《大道丛书》《抗美援朝精神》分册的撰写,旨在以更富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形式呈现历史,使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激励青年一代 [5]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丨烽火岁月,这些文物静静讲述……
新华社· 2025-10-25 14:45
纪念活动与历史意义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1] - 抗美援朝战争历经两年零九个月并赢得伟大胜利 [1] - 抗美援朝精神被描述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23] 纪念馆与文物 -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全国唯一全面反映该段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1] - 馆内珍藏2万余件文物 [1] - 馆藏文物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等珍贵历史见证 [1] 关键战役与英雄事迹 - 上甘岭战役中敌军倾泻190余万发炮弹 志愿军浴血奋战43个昼夜 [18][19] - 1950年11月清川江畔围歼战及松骨峰战斗 志愿军以百人之力击退敌军被誉为英雄部队 [6][7] -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宣告胜利 [22][23] 历史记录与精神象征 - 作家魏巍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中真实记录志愿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战斗 [10] - 志愿军使用缴获物资制作“两洲三国”胡琴 展现战场上的乐观与坚韧精神 [14][15]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出自志愿军炮兵指导员麻扶摇 后经周巍峙谱曲唱遍全军 [1]
战旗美如画 强军铸荣光
人民日报· 2025-10-25 09:51
抗美援朝精神传承 - 文章核心观点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1] - 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拼来山河无恙 [1] -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闪耀,从"保家卫国"的战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均发挥重要作用 [2] 英雄连队与精神传承 - "松骨峰特功连"连史馆陈列着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记录先辈浴血奋战、誓死守住松骨峰高地的英雄壮举 [1] - "杨根思连"传承"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3][4][5] - "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取得"军事训练一级连"、"'四铁'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0][11] 军事装备现代化发展 - 人民军队手中的"钢"已焕然一新,国产航母破浪前行,隐形战机翱翔蓝天,战略导弹威震寰宇 [2] - "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前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敌机88架,新时代圆满完成30余项重大任务,5次夺得空军对抗空战考核团体第一 [6][7] - 从老式航空罗盘到智能夹板,从手动操作到信息化操控,体现了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6] 重大任务与仪式活动 - "强军先锋飞行大队"飞行员驾驶4架歼—20战机,护航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运输机用"跨江50"呼号致敬1950年英雄前辈 [8][9] - "杨根思连"全连11名官兵作为陆军方队成员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3] - "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在九三阅兵中,受阅官兵将一双崭新的皮鞋放在战车车舱里,为老排长孙占元圆梦 [11] 医疗后勤保障传承 -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前身为志愿军总医院,弘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救传统 [12][13] - 该院修建院史馆陈列战时实物,以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历史走进医护人员内心深处 [13] - 军士高舒琪在实战化卫勤演练中背负数十斤重救治背包徒步奔袭,连续转移多名"重伤员",体现战救传统的延续 [13]
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
辽宁日报· 2025-10-25 09:25
项目规模与成果 - 创作团队历时6年,行程超过20万公里,采访了60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和英雄模范[1] - 项目形成30余万字口述实录和300多条采访视频,基于此构建的课程使2380名学子完成与571位英雄的“青春对话”[1] - 辽东学院师生寻访571位志愿军老战士,整理出30余万字口述历史[5] 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 丹东市抢救修复抗美援朝遗址遗迹124处,现有烈士纪念设施21处,总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安葬4907位烈士[3][4] - 烈士纪念设施每年组织教育活动100余场,接待人数超过4万人次[3] - 抗美援朝纪念馆精选21件新征集文物展出,策划推出7个专题展览[4] 文旅融合与创新体验 - 重点文旅项目“飞越鸭绿江360极限飞球”影院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实现从传统瞻仰向沉浸式体验的升级[6] - 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文物保护进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历史文物“活”起来,提升公众关注度[4][5] 教育传承与社会影响 - 辽东学院“战火中的书信”等思政课成为品牌,10年来主动参军入伍学生达833人,其中112人在部队立功受奖[5] - 学院153名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3228名学生成为中共党员,633名医学毕业生到全国356个乡镇卫生院工作[5] 城市发展与精神传承 - 丹东跻身国家级平台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丹东至韩国仁川国际客货班轮中断5年后全面复航[7] - 城市与吉利远程签约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7]
20件珍贵文物史料入藏抗美援朝纪念馆
中国新闻网· 2025-10-25 09:21
捐赠事件概述 - 抗美援朝纪念馆获赠20件抗美援朝文物史料 [1] - 捐赠活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进行 [1] - 捐赠者为收藏家姜小平,捐赠为无偿性质 [2] 受赠机构信息 -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丹东,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1] - 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 捐赠文物内容 - 捐赠的文物史料种类丰富、价值突出,均为原始文件与出版物,总计20件珍贵史料 [1] - 具体文物包括刊载朝鲜战争报道和中国政府声明的1950年10月2日日本《每日新闻》报、刊发志愿军英雄崔建国事迹的1951年2月第29期香港《周末报》、1952年8月12日第59期《辽东文艺》、1952年9月第18期《宣传员手册》等 [1] - 多件藏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如以爱国老人宋传义的事迹为主题的珍贵连环画、长津湖地区作战牺牲的志愿军烈士牺牲证明书 [1] -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军医李泉水的战地日记是硬精装本,记录了李泉水从1952年5月8日开始在朝鲜战地的工作生活和所思所想 [1] 捐赠目的与意义 - 捐赠者希望通过捐赠让抗美援朝精神变得可触可感,使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定的信念与磅礴的力量 [2] - 捐赠旨在让这些凝结热血与信仰的史料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2] - 每一件史料都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2]
战旗美如画 强军铸荣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特别策划)
人民日报· 2025-10-25 06:20
历史背景与纪念活动 -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历时两年零9个月 [2] -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 [6] - 2025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空军出动歼-20战机护航,运输机使用"跨江50"呼号致敬1950年英雄前辈 [4][12] 英雄精神与连队传承 - "杨根思连"传承"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连队已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3次 [8][9] - "孙占元生前所在连"官兵在演习中跨区机动数千公里,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完成任务,连队获"军事训练一级连"等荣誉 [13][14] - "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前身是人民空军首支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航空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敌机88架,新时代圆满完成30余项重大任务,5次夺得空军对抗空战考核团体第一 [10][11] 装备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 人民军队装备从"钢少气多"发展为"钢多气盈",国产航母破浪前行,隐形战机翱翔蓝天,战略导弹威震寰宇 [7] - 空军装备从抗美援朝时的老式航空罗盘发展为智能电子夹板,实现从手动操作到信息化操控的跨越式发展 [10][11] -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六医院(前身为志愿军总医院)的医疗装备从战时的救治背包发展为新型救治背包,在实战化卫勤演练中发挥关键作用 [15][16]
永续传承
辽宁日报· 2025-10-24 09:01
纪念活动与参观情况 - 10月25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 [2] - 近期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迎来参观高峰,全国各地的观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参观 [2] 纪念馆概况与馆藏 -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 [2] - 该馆是国内唯一全面系统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专题纪念馆 [2] - 纪念馆收藏相关文物2万余件、各类资料3万余份 [2]
让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世代传承(大使随笔)
人民日报· 2025-10-23 06:02
中朝关系历史基础 - 中朝传统友谊在共同反对外来侵略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两国人民彼此信赖相互支持[2] -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历时两年零9个月,赢得了战争伟大胜利[1] - 志愿军先烈的功勋是两国人民的特殊情感联结,朝鲜领导人表示志愿军烈士将永远活在朝鲜人民心中[2] 高层战略引领 - 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通过多种形式保持密切战略沟通,引领中朝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 - 2025年9月初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晤,为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1] - 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朝鲜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 共同理念与发展 - 中朝同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2] - 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 - 朝鲜领导人表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朝中之间的友好感情不会改变[2] 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平壤成功上演,引发朝鲜民众热烈反响和共鸣[3] - 双方强调要拓展务实合作,密切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中朝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3] - 中朝两国地缘相邻历史相通文缘相亲,各领域合作既有悠久传统也有巨大现实潜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