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
搜索文档
Granola 为什么能赢:会议笔记,把产品做简单很重要
Founder Park· 2025-09-10 20:16
产品设计理念 - 产品设计核心是为"蜥蜴脑"设计,用户决定记笔记的窗口期只有500毫秒,界面需要极简且侵入性最小[4][9] - 产品在会议中保持"隐形",不会派机器人加入会议,以实现跨场景通用性[10] - 公司砍掉了50%的功能以保持简洁性,避免功能繁杂破坏产品灵魂[13] - 产品定位为"智能增强记事本"而非"会议记录仪",坚持不存储音频和视频,仅存储转录文本[11] 技术架构与AI模型策略 - 技术策略是尽快用上市场上最好的第三方模型,直到遇到瓶颈才会考虑自研微调[4][17] - 系统整合了多种AI模型(如OpenAI、Anthropic、谷歌),根据不同功能场景设置默认模型[18] - 公司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提示词(Prompt),基于用户身份、职业、会议类型等上下文信息生成个性化笔记[20] - 业务中最昂贵的部分是高质量实时转录服务,而非LLM推理成本[24] - 对于复杂查询,公司选择将大量上下文直接塞入模型窗口,而非依赖RAG技术,以提升回答质量[22] 用户获取与增长策略 - 初期聚焦风投人士和创始人群体,认为服务好最难的用户群体就能满足其他角色需求[29] - 增长主要依靠用户主动推荐和笔记链接分享,而非病毒式传播机制[30] - 用户留存高的关键因素是产品有用性结合正确时间的推送提醒,会议场景提供明确使用触发点[32] 市场竞争与产品愿景 - 公司认为AI笔记赛道的头号竞争对手是苹果备忘录,而非其他AI笔记产品[6][36] - 产品愿景是构建"情境感知型工作空间",会议笔记只是切入点和未来工作方式的垫脚石[35] - 应对竞争的关键是不只看当下产品能力,而是专注于为特定场景和用户打造极致体验[38] - 未来产品方向包括跨会议分析、深度研究模式以及基于上下文库实时生成文档[33] 产品开发方法论 - 产品和设计决策基于直觉,但直觉必须建立在大量用户反馈之上[4][14] - 公司创始人每周进行4-6次用户访谈,团队持续与用户交流以了解真实使用状态[15] - 公司区分"单向门"和"双向门"决策,对于可逆决策快速发布并观察用户反应[9]
AI coding的雄心、困局与终局
36氪· 2025-05-23 08:02
AI编程行业动态 - 5月AI编程领域标志性事件密集:苹果与Anthropic合作开发Vibe Coding平台[1] 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1] ChatGPT集成Codex智能体[1] 美团推出"NoCode"工具[1] - 全球AI编程工具呈现爆发态势 产品形态从代码补全向智能化、一站式演进[1] 代表产品包括GitHub Copilot、Cursor、Devin及国内Trae、通义灵码等[1] - GitHub Copilot用户突破1500万 2024财年为GitHub贡献超40%收入增长[3] 技术演进路径 - 两条发展主线:Copilot助手路线(人主导AI辅助)与Agent智能体路线(AI主动执行)[3] Copilot类产品已进入实用阶段 Agent类尚未完全实现PMF[3] - 典型产品分层:L1-L5自动化程度递增 Devin目标定位L4级AI工程师[10] 当前产品多停留在task层面执行简单任务[10] - Vibe Coding新范式兴起 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编程 但存在框架适配等实操问题[16] 未来5年或可支撑中小规模软件开发[17] 核心技术壁垒 - 上下文能力成为关键竞争要素 需收集用户习惯/企业代码库等个性化数据[11] 行业呈现"得上下文者得天下"趋势[12] - 模型"脑容量"制约发展:处理Chrome等复杂系统需数百万行代码理解能力 当前Cursor仅支持20万token上下文[4][8] - 技术栈分化:云端侧重大模型能力 终端聚焦上下文收集 双向协同构建壁垒[11] 市场格局与竞争 - 中美生态差异:美国初创公司主导创新(Devin/Cursor) 中国大厂反应更快(Trae/通义灵码)[19][24] - 创业公司优势在于非共识突破:Cursor重构代码编辑器 Devin定位全自主工程师[22] 大厂倾向选择已验证赛道[19] - 商业化路径:ToP(专业用户)市场最先成熟 全球数千万程序员构成基础客群[13] "小白编程"需求尚未被验证[14]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突破方向:Agent路线虽难但潜力大 垂类场景(如生物领域)存在机会[30][31] - 渐进式发展策略:"沿途下蛋"模式通过阶段性产品迭代逼近终局[34] - 终局未定:编程载体可能从代码转向神经网络 交互方式和实现路径仍存变数[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