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就业

搜索文档
“稳定工作”正在消失,我们还剩下什么?
36氪· 2025-06-13 14:19
零工经济特征 - 零工经济由短期、临时、任务导向型工作组成,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如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 [1] - 零工以"灵活"与自由著称,但缺乏长期合同、社会保障与职业晋升路径 [1] - 零工经济与传统工作的区别在于短期化和平台化特征,是在"万物商品化"趋势下兴起的劳动形态 [4] - 零工经济与"不稳定就业"高度重合,但后者范围更广,包括派遣员工、农民工等缺乏合同保障的劳动者 [4] 全球视角下的零工经济 - 二战后欧美国家经历"黄金时期",劳动者收入稳定、保障完善,但19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崛起导致稳定雇佣关系解体 [5] -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大批城市工人下岗、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形成非正规就业大军,非正规就业人口接近80% [5] - 所谓"稳定就业"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例外,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中 [5] - 零工经济看似新现象,实则是旧结构的一种重现或变体 [5] 数字游民与平台劳动者差异 - 数字游民掌握更强的合约意识与谈判能力,以"自由承包商"身份参与劳动市场 [7] - 快递员或外卖员通常缺乏选择权,只能接受平台提供的标准化合约 [7] - 数字游民的"自由"是第一波叙事赋予的浪漫化滤镜,实际带来文化冲突、物价高涨等问题 [7] - 无论是平台工人还是数字游民,都可能落入被动接受平台规则的困境 [7] 零工群体的收入与身份认同 - 传统制造业工人、外卖员与白领的收入在中国一线城市接近,基本在8000到12000元之间 [10] - 三四线城市外卖员收入降幅未必比白领大,出现收入与职业认同的"倒挂"现象 [10] - 数字零工看似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现实往往相反,容易陷入系统驯化的重复循环 [11] - "打工人"身份成为共识,无论白领还是外卖员都在劳动压力中挣扎 [12] 零工经济的发展趋势 - 数字化加速了零工劳动的正规化,短期劳动也能快速合约化 [14] - "零工"趋势不会因制造业回流而逆转,反而会随着服务业和平台经济发展愈加普遍 [14] - 对"就业"的想象仍停留在制造业时代,而现实已进入碎片化劳动、算法分发的新结构 [14] - 制造业回流和高科技产业带来的就业规模有限,无法回应广泛的失落与焦虑感 [15] 社会服务与价值重构 - 全球产业结构转向第三产业,自动化和平台化压缩全职岗位,"全民稳定就业"时代已过去 [25] - 需要重新构想社会分配机制,如基本收入(UBI),让人们不再被迫从事无社会价值的工作 [25] - 社会服务是人寻找意义感的关键入口,包括志愿服务、助人服务、照护服务等 [26] - 香港社工月薪3-8万港币,职业自豪感强,背后是成熟的三元结构支撑 [30] - 大陆社工收入低、职责范围小,尤其在养老、育儿领域缺乏成规模的公立服务机构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