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艺复兴时代

搜索文档
从欧阳修写得最痛苦的一篇文章,看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
虎嗅· 2025-07-05 12:12
范仲淹逝世与历史评价 - 范仲淹于1052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1] - 仁宗皇帝在范仲淹病重时多次派人送药探视,逝世后亲题"褒贤之碑"碑额 [1] - 范仲淹被后世公认为"有宋第一名臣",撰写其神道碑是一项光荣而沉重的使命 [2] 欧阳修与神道碑撰写 - 欧阳修作为文坛宗师和范仲淹的追随者,被认为是最适合撰写神道碑的人选 [6][7] - 欧阳修在撰写过程中极为谨慎,耗时一年才完成2000余字的神道碑 [10] -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对碑文内容有异议并自行删改,引发与欧阳修的争议 [12][13] 宋代文化变革背景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 [4] - 宋代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时代",在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显著发展 [4] - 北宋时期的变革可概括为古文运动、道学兴起和政治改革的"三位一体" [4] 吕夷简与范仲淹的政见分歧 - 吕夷简与范仲淹的分歧主要是对局势判断和执政理念的不同,而非简单的善恶之争 [22] - 吕夷简被视为和平守成年代的能吏,善于处理各种事务 [23] - 宋仁宗更倾向于支持吕夷简的保守路线,对范仲淹的改革计划持保留态度 [23] 宋代士大夫精神 - 宋代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注重文明"道统"的传承 [28] -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追求 [28] - 欧阳修在撰写历史文献时注重客观真实,力求经得起后世检验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