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熙丰变法
icon
搜索文档
从欧阳修写得最痛苦的一篇文章,看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
虎嗅· 2025-07-05 12:12
范仲淹逝世与历史评价 - 范仲淹于1052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1] - 仁宗皇帝在范仲淹病重时多次派人送药探视,逝世后亲题"褒贤之碑"碑额 [1] - 范仲淹被后世公认为"有宋第一名臣",撰写其神道碑是一项光荣而沉重的使命 [2] 欧阳修与神道碑撰写 - 欧阳修作为文坛宗师和范仲淹的追随者,被认为是最适合撰写神道碑的人选 [6][7] - 欧阳修在撰写过程中极为谨慎,耗时一年才完成2000余字的神道碑 [10] -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对碑文内容有异议并自行删改,引发与欧阳修的争议 [12][13] 宋代文化变革背景 -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 [4] - 宋代被称为"东方文艺复兴时代",在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显著发展 [4] - 北宋时期的变革可概括为古文运动、道学兴起和政治改革的"三位一体" [4] 吕夷简与范仲淹的政见分歧 - 吕夷简与范仲淹的分歧主要是对局势判断和执政理念的不同,而非简单的善恶之争 [22] - 吕夷简被视为和平守成年代的能吏,善于处理各种事务 [23] - 宋仁宗更倾向于支持吕夷简的保守路线,对范仲淹的改革计划持保留态度 [23] 宋代士大夫精神 - 宋代士大夫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注重文明"道统"的传承 [28] - 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精神追求 [28] - 欧阳修在撰写历史文献时注重客观真实,力求经得起后世检验 [25][26]
历史迷雾中的熙丰变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5-07 17:40
熙丰变法的历史定位 - 王安石变法被视为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极少数的全面变革,与900余年后的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并列 [6] - 梁启超将王安石称为中国的"克伦威尔",认为其揭示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可能性 [2] - 变法思想与边沁功利主义、杜威实用主义存在跨时空呼应 [2] 北宋中期政治经济背景 - 北宋立国采取"贿买政治"模式,通过岁币换和平、优待宗室、收编流民等方式维持稳定 [7] - 宋英宗时期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80%以上,宋神宗继位时军队总数达116.2万人(禁军66.3万)[9] - 官僚系统臃肿复杂,寄禄官与职事官分离导致人浮于事 [8] 变法核心经济措施 - 青苗法、市易法、开铜禁体现"与民分利"经济思想 [10] - 免役法实施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净收入达五千万贯石 [16] - 保马法初期年省240万贯,但后期强制养马政策导致民怨 [16] 官制改革突破 - 1070年重禄法开创公务员制度先河,解决胥吏腐败问题 [10] - 元丰改制将唐制二十九阶官品精简为十八阶,合并三司强化相权 [11] - 改革后形成的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系延续至明代 [11] 教育体系创新 - 推行三舍法并设立律学、武学、医学等专科,被视为中国大学制度雏形 [12] - 教育政策旨在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具有近代民族国家特征 [12] 变法实施差异 - 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政)侧重制度创新,元丰年间(宋神宗主政)转向皇权扩张 [17] - 市易法因官僚机构介入最终沦为恶法,破坏市场秩序 [16] - 相权扩张导致北宋后期权相频现(蔡京、秦桧等)[11] 史学评价变迁 - 传统史书将北宋灭亡归咎于变法,《宋史》等史料存在旧党立场偏见 [12] - 近代以来变法被重新评估,其制度创新价值获得肯定 [2][6] - 萧瀚《丰残照》通过量化分析指出变法实际财政收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