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音乐节遇上父亲节 同仁堂奏响“爱的滋补”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7 12:27
品牌营销活动 - 北京同仁堂生脉饮作为官方健康合作伙伴参与北京交通大学"交响青春"音乐节 打造"元气补给站"互动体验区 [1] - 活动精准聚焦学生群体 通过快闪空间设计结合"元气问诊研究所""挑战极限训练营"等创意互动环节 [3] - 借助父亲节契机 与歌手许飞合唱《父亲的散文诗》引发情感共鸣 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5] 中医药文化传播 - 通过音乐节场景实现中医药文化年轻化传播 打破传统中医药与青年群体的隔阂 [8] - 资深中医专家团队现场提供把脉义诊服务 吸引近百名学生排队参与 [5][6] - 将"益气养阴生津"等专业中医理念转化为年轻人易于理解的"元气补给"概念 [3][12] 品牌战略升级 - 活动体现百年老字号创新精神 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8] - 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理念 同时融入现代医学元素 [10][6] - 通过音乐节等青年文化载体 实现从古老智慧到Z世代元气宣言的品牌价值传递 [12]
同仁堂科技公司技师李宁荣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7 11:34
非遗传承人评选 -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中药泛丸高级技师李宁被评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同仁堂西黄丸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 传统制作技艺核心工艺 - 西黄丸制作包含五大核心工序:套研(药粉均一性控制)、起母子培面(精准控制药粉与黏合剂配比)、过手筛(筛选半成品)、烘干(质量把控)、包衣上光(成品标准控制) [4][5][7] - 李宁通过25年实践已精准掌握全套传统工艺,尤其擅长处理西黄丸小规格成药的制作难点 [2][4] 工艺创新突破 - 2012年针对新版药典要求,创新采用"等量递增"套研法保证胆红素含量稳定性 [9] - 开发"少粉多用,勤翻勤动"方案解决产量激增时的粘连问题,显著提升成品率 [11] - 推动手工与机械化生产结合,自主改造设备(去除桨叶、调整喷枪)解决机制丸粘连和成型难题 [11] 技艺传承与推广 - 2015年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2021年升级为北京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培养16名徒弟 [13] - 6名出师徒弟成为技术骨干,其中2人在2024年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获技师/高级工职称 [13] - 通过国际非遗周、世界传统医药大会等平台向全球推广中医药文化 [15] 企业理念体现 - 李宁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体现了同仁堂"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核心发展理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