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铁皮枫斗颗粒
icon
搜索文档
股市必读:天目药业(600671)8月8日董秘有最新回复
搜狐财经· 2025-08-11 06:1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8月8日收盘,天目药业报收于14.91元,上涨2.12%,换手率5.47%,成交量6.66万手,成交额9826.05万元 [1] - 8月8日主力资金净流入377.91万元,占总成交额3.85%,游资资金净流出156.99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220.93万元 [5] - 2025年6月末公司股价较2024年末已上涨超50% [4] 产品开发与销售 - 公司已开始生产和销售六味地黄口服液(无糖型)、安眠补脑颗粒、河车大造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以及薄荷脑、薄荷素油 [2] - 铁皮枫斗颗粒、铁皮石斛含片、康源软胶囊、铁皮石斛软胶囊、铁皮石斛枸杞浸膏等系列产品适用于各年龄段群体,部分产品推出无糖配方满足控糖人群需求 [3] - 公司以药号再注册为契机,重新梳理传统老药号资源,进行市场调研,丰富产品体系 [3] 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4年6月公司顺利"摘星"消除退市风险,2025年5月顺利"摘帽"撤销其他风险警示 [4] - 2024年年报业绩大幅改善,近十年来扣非净利润首度为正,2024年度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22% [4]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公司股东人数为10,088户 [5] 发展战略与规划 - 公司持续关注市场需求,开发符合市场消费偏好的产品 [3] - 公司与知名生产商合作推出大健康产品,将传统中药与消费品结合,实现食药同源创新理念 [3] - 公司对并购重组持开放但审慎态度,关注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整合机会 [4]
依靠突击“输血” 多年被ST的天目药业摘帽
中国经营报· 2025-05-24 03:54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成功扭亏为盈,营业收入达2.18亿元,其中下半年占比72.59%,第四季度占比42.62 [3][4]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0.6亿元,净利润-0.19亿元,下半年营业收入1.58亿元,净利润0.34亿元 [3][4] - 公司2024年第三、四季度营业收入合计增长122.73%,占全年收入比例上升14.44% [4] 业务结构变化 - 保健品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2024年营业收入0.68亿元,同比增长322% [5] - 医学培训服务类业务营业收入0.43亿元,同比增长286% [5] - 公司2024年收购青岛天目山医疗科技和青岛模拟医学,两家子公司合计贡献收入3872.9万元 [4] 客户与关联交易 - 公司2024年保健品业务前十大客户中8家为青岛企业,其中6家为建筑类公司 [5] - 前十大客户中有4家因提供建筑施工服务与公司控股股东关联方或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存在业务往来 [5] - 青岛模拟医学2024年8月中标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项目,金额3955.16万元 [6][9] 业务可持续性 - 青岛模拟医学2024年营业收入3724.51万元,净利润1746.67万元,主要来自中标项目 [9] -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尚未发布2025年相关培训项目计划,公司正加强部署争取订单 [10] - 公司计划以2024年项目为案例,向周边省市拓展医院和企业订单 [10]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为青岛汇隆华泽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 [2] - 公司曾因财务条件不符合要求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2024年内控缺陷整改已完成 [2]
业绩反转,青岛崂山国资出手盘活“杭州第一股”
齐鲁晚报网· 2025-05-20 21:59
公司发展历程 - 天目药业成立于1958年 1993年登陆上交所成为杭州首家上市公司 曾被誉为"中药制剂第一股" [3] - 公司上市后发展艰难 多次徘徊在退市边缘 2020年至2023年连续亏损 2020年6月起被实施风险警示 [3] - 2023年8月青岛汇隆华泽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 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成为实际控制人 斥资超11亿元收购29.99%股权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78.44%至2.17亿元 净利润扭亏为盈达1524.58万元 [4] - 2024年一季度营收再增88.55% 净利润突破500万元 [4] - 崂山国资无偿豁免9000万元债务 提供超1亿元银行授信担保 [4] 战略布局 - 启动南北双中心战略:杭州基地巩固传统业务 青岛设立北方销售中心开拓华北市场 [4] - 青岛天目山健康科技公司2023年底投入运营 推出铁皮枫斗颗粒等联名产品 [4] - 黄山生产基地新增3条口服液生产线 预计2027年产能翻番 [4] - 与青岛本土企业合作研发 推出白花蛇草水联名款等新品 [4] 行业定位 - 医药健康产业是崂山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公司被视作区域产业发展重要抓手 [5] - 公司积极探索"中药+大健康"模式 加速向"研产销一体化"现代医药企业转型 [5] - 品牌优势显著 被寄望带动整个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5] 现存挑战 - 年营收仅2亿元规模 与11亿元国资投入尚未形成匹配效益 [4] - 中药行业竞争激烈 创新研发能力仍是短板 [4] - 南北市场协同和产业链整合仍需深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