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江苏无锡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系我国最早史前城址之一
新华社· 2025-09-25 16:59
斗山遗址考古发现核心观点 - 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1][2][3] 遗址基本信息 - 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 [1] - 遗址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密集、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 - 考古发掘由多家权威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截至目前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1] 马家浜文化城址结构与特征 - 城址总体平面呈圆角方形,西北部发掘出内外两道墙和三道壕沟,内墙及其外侧壕沟可以完整闭合 [2] - 保存完好的内墙部分高有1米多,墙体大部分用较为纯净的黄土修筑,部分用大石块铺垫加固,充分依托塔山地形 [2] - 壕沟中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为釜、鼎、豆等,属于典型马家浜文化特征 [2] - 壕沟内出土木炭、植物种子等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距今约6000年 [2] 崧泽文化时期重要遗迹 - 考古人员揭示了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墓葬等重要遗迹,崧泽文化墓葬超过140座 [2] - 墓葬出土随葬品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陶杯、陶大口缸等,根据器物形制判断大多为崧泽文化中晚期 [2] - 部分高等级墓葬随葬品超过20件,规模和等级均较高 [2] 学术价值与专家评价 - 专家论证会认为斗山遗址揭示的马家浜文化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 [3] - 该发现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3]
文旅新探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叩响“古国时代”之门
新华网· 2025-05-21 10:53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开馆试运营,首次系统性展示考古成果,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 [1] - 博物馆建筑以十字院落为形,仿夯土外墙设计,位于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轴线 [1] - 博物馆通过器物和科技手段让五千多年前的"古国时代"可触可感 [1]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地位 -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探索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3] - 遗址聚落轮廓长2000多米、宽约1000米,展现双重环壕系统与功能分区(防御区、居住区、祭祀区、墓葬区) [3] - 凌家滩文化呈现"复杂性、高端性、创新性、独特性"特点,但未完全形成体系化 [3] - 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6] 凌家滩玉器与文化特征 - 玉双虎首璜的拼合体现"合符"信物制度,印证古国时代盟约 [3] - 玉龙首尾相衔,4.4厘米身躯刻有17道龙鳞纹 [8] - 玉鹰胸腹刻八角星纹,双翅作猪首形,体现太阳、鸟、猪崇拜 [9] - 玉版有23个钻孔及八角星纹,被解读为洛书、八卦或历法雏形 [9] - 玉人背后有细如发丝的穿孔,3件完整玉人集体亮相 [9] - 玉器制造技艺高超,反映宇宙观、权力观与信仰体系,证明三大玉文化存在交流 [9] 重要考古发现与展陈 - 07M23号"王者之墓"长3.6米、宽2.1米,出土随葬品340余件(玉器210件),展现三层葬制结构 [10] - 墓葬上层覆以大玉猪(长72厘米、重88公斤),体现早期等级分化和礼制雏形 [10] - 动画演示还原葬制葬仪,VR技术让观众"穿越"至史前祭坛 [10] - 裸眼3D技术拆解玉鹰纹饰,3D扫描复原红烧土层重现祭祀场景 [10]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 博物馆与遗址公园互补,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因密码 [10] - 国家文物局评价其建成开放是中华文明探源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