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
搜索文档
“古国时代”的考古学探索:从崧泽遗址说起
经济观察报· 2025-10-20 10:36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我在介绍马家浜文化的时候,已经提到,马家浜文化发展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 是以上海市的崧泽遗址为典型遗址命名的,所以这一篇就从崧泽遗址说起。 提到崧泽遗址,很多文章都称它是"上海之源",称崧泽文化是上海先民创造的最早的文化。其实说崧泽 文化是上海最早的文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就在崧泽遗址,崧泽文化的地层之下还叠压着马家浜文化的堆 积,说"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那其下面的马家浜文化是什么呢?不过,说崧泽遗址是上海"考古之 源"倒是十分准确,因为正是崧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开启了上海考古工作的实际进程。 (原标题:"古国时代"的考古学探索:从崧泽遗址说起) 崧泽遗址出土的陶盉 遗址以假山墩为中心,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掘得知,遗址堆积由下 到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春秋战国时代遗存,而以崧泽文化的堆积最丰富。根据这些考古工 作成果,1987年出版的《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也是上海第一部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基 于这两次发掘所提出的"崧泽文化"的命名,也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 文化。 崧泽遗址出土的玉镯 出人意料的发现 ...
江苏无锡发现长江下游史前古城 距今6000年
央视新闻· 2025-09-27 05:30
考古发现核心信息 - 在无锡斗山遗址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6000年,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 [1] - 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 - 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碳测年表明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4] 遗址布局与意义 - 对东段城墙进行解剖发现内外墙之间有较深壕沟,表明马家浜时期的史前城址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 [3] - 该发现为重新评估马家浜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态提供了重要证据 [3] 出土遗迹与文物 - 已清理出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94座、房址13座、红烧土堆积12处等众多遗迹 [6] - 出土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1800件 [6] 后续工作计划 - 联合考古队将按照大遗址考古要求制定中长期规划,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6] - 计划系统全面地揭示斗山遗址的内涵与价值 [6]
江苏无锡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系我国最早史前城址之一
新华社· 2025-09-25 16:59
斗山遗址考古发现核心观点 - 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1][2][3] 遗址基本信息 - 遗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 [1] - 遗址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密集、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 - 考古发掘由多家权威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截至目前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1] 马家浜文化城址结构与特征 - 城址总体平面呈圆角方形,西北部发掘出内外两道墙和三道壕沟,内墙及其外侧壕沟可以完整闭合 [2] - 保存完好的内墙部分高有1米多,墙体大部分用较为纯净的黄土修筑,部分用大石块铺垫加固,充分依托塔山地形 [2] - 壕沟中出土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为釜、鼎、豆等,属于典型马家浜文化特征 [2] - 壕沟内出土木炭、植物种子等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距今约6000年 [2] 崧泽文化时期重要遗迹 - 考古人员揭示了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墓葬等重要遗迹,崧泽文化墓葬超过140座 [2] - 墓葬出土随葬品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陶杯、陶大口缸等,根据器物形制判断大多为崧泽文化中晚期 [2] - 部分高等级墓葬随葬品超过20件,规模和等级均较高 [2] 学术价值与专家评价 - 专家论证会认为斗山遗址揭示的马家浜文化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 [3] - 该发现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3]
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10:13
考古发现概述 - 澄湖遗址发现大批古井,1974年发掘150余口井并出土文物1200多件,2003年再次发现水井402口、灰坑443个,出土文物近500件 [2] - 遗址年代跨度达5000年,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至唐宋时期 [2] - 发现距今5500年的崧泽文化原始村落,包括房址、窖藏、水田、池塘及排灌系统,水稻田面积达425平方米 [3] 农业技术遗存 - 崧泽文化时期出现配套农用排灌系统,包含池塘、水沟、水口及水井,证明水稻种植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显著进步 [3] - 水田与池塘通过水沟串联,高田块由水井供水,体现早期农业水利管理能力 [3] 文物特征与工艺 - 良渚文化陶器以汲水器为主,包括罐、壶类器物,多模拟动植物形态如鸟形壶、猪形壶等 [4] - 黑衣陶鳖形壶高10.6厘米、腹径17厘米,胎壁极薄,工艺要求高 [4] - 刻画兽面纹陶罐饰有五组图案,可能表现动物形象或神话故事,对研究良渚文明意识形态具重要价值 [5] 文字符号研究 - 良渚文化刻符刻于陶罐(口径8.8厘米、高12厘米),四个符号连缀成组,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文字起源的关键证据 [6][7] - 刻符比殷墟甲骨文早1000多年,良渚文化已发现超过600个符号,但连缀成组者极少 [7] - 学者对刻符释义存在分歧,或解读为"巫戌五俞""冓戉五个"等,或认为仅属器物标记 [8] - 2015年研究提出刻符应断为五个字符,进一步丰富文字含义讨论 [9] 历史地理变迁 - 澄湖地区自5500年前持续有人类聚落,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重要城邑"摇城",拥有稻田三百顷 [10] - 澄湖形成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被列为秀州四大湖之一 [11] - 湖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三江淤塞)与人为因素(战争、水利工程破坏) [11][12] - 太湖流域1107年至1170年间发生七次大水灾,澄湖聚落约在此期间被淹没 [12]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