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icon
搜索文档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原创性贡献与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 2025-08-28 06:10
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从战略高度揭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精髓 为全社会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 [1] - 共建理念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和东中西部地区 全国各族人民及社会各界需齐心协力共同建设 [1] - 共建理念是对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彰显 是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经验与智慧的思想凝结 [1]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 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本质在于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底层逻辑 [4] - 正确道路始终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 [4] - 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民族领域"两个结合" 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为总纲 拓展正确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首次用"八个坚持"提炼正确道路内涵 2019年提出"九个坚持" 2021年提出"十二个必须" 实现理论重大突破 [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立足中国实际 不需要外部模式指手画脚 关键要找到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3] - 理论发展体现从"八个坚持"到"九个坚持"再到"十二个必须"的演进过程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制度保障 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 - 需在坚持基础上适应民族问题变化不断完善 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 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6] - 新时代完善方向是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发力 着力巩固国家统一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 - 需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立足中华民族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年文明史 [8] - 遵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8] - 共建理念蕴含构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 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 [7][8] 边疆地区共同体建设 - 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广区域 与14个国家接壤 是国家安全重要屏障和对外开放前沿 [10]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 形成新时代治藏方略治疆方略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方略 [10] - 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公路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 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 开通航线183条 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62.8万贫困户脱贫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55444元和21578元 [14]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增强"五个认同" [13] -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统编教材 树立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13] - 实施文化润边 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促进人心相通 [13] 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 -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施富民兴边行动 [14] - 西藏清洁能源 文化旅游 高原轻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14] -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50%以上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7%以上 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14]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促进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全方位"互嵌"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 互嵌式发展计划 旅游促进交往计划 [15] - 优化对口支援 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制定支持人口流动融居政策 [15]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丰富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和场景 [15] 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安全 -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边疆治理全面领导 形成党委领导 政府管理 统战协调 部门合作 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12] -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掌握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战略主动权 [16] - 切实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稳定红利 [16]
内蒙古民歌大会8月30日唱响乌海湖畔
内蒙古日报· 2025-08-22 09:25
活动概况 - 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展演将于8月30日至31日在乌海市乌海湖演绎广场举办[1] - 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文联、乌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1] - 展演以"唱响北疆"为主题,汇集全区各盟市推荐歌手及沿黄九省区选送代表[1] 参与规模 - 自2022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达15万人次[1] - 参与人数和参演队伍呈现逐年攀升趋势[1] - 从区域性展演发展为汇聚多省区民歌艺术的全国性平台[1] 文化影响 - 成为展示北疆文化的重要名片[1] - 有效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合作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1] - 活动影响力和传播力显著增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