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搜索文档
“我的故乡在冀中赵州”,《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举办
新京报· 2025-09-28 07:17
文集出版与内容概述 - 《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全书共计87万字,包含散文集、艺术散文与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及长篇小说等多部作品 [1] - 文集核心内容植根于作者的故乡河北赵县停住头村,该地被描述为其精神原乡和文学艺术创造的起源,作品如《赵州梨花》、《红柜》及《"河里没规矩"》等均源于此 [1] - 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被描述为一部具有自传体性质的作品,其中融合了祖辈生活与个人命运,展现了生命群像与时代变迁 [2] 艺术特色与创作风格 - 公司创作融合文学与绘画,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其特色体现于小说、散文与文化随笔三个维度,风格被概括为扎根传统、面向当代 [1] - 创作风格被评价为朴实真诚、灵动含蓄,绘画作品兼具"洋"的色彩与对冀中平原乡村生活的质朴表现,文学语言则被形容为洗练、简约 [2] - 公司作品被定位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既是乡土的也是现代的,中短篇集融合了自传、纪实和"纯文学",被视为一部个人的心灵史 [3] 行业评价与市场定位 - 行业专家评价该文集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珍贵文献,是对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真切记录和当代中国艺术与文学发展的独特诠释 [1] - 公司被定位为乡土文明的守护者、中华美学风范的杰出开拓者以及世界文明交融的真诚记录者,其作品旨在守望中国的乡土精神,唤醒人们对乡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1][3] - 作者铁扬本人表示其写作源于兴趣,故事多源自童年记忆,包括自然景象与亲邻人物,其写作兴趣有时甚至超过其绘画本行 [3]
雷州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文化楼建设与功能 - 文化楼作为雷州半岛乡村演"年例戏"的永久性戏台建筑 取代传统竹木临时戏台 [3] - 文化楼采用前舞台后演员住宿区的复合结构设计 满足演出及后勤需求 [3] - 石井村文化楼建设体现乡村文化设施升级 楹联创作需嵌入村名元素 [3] 雷州歌艺术形式 - 雷州歌存在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 "姑娘歌"为男女对唱且以女性为主的艺术形式 [1] - "斗歌"(闹台)为即兴对唱表演 观众可上台挑战职业歌手 以一方无法应答为输 [1] - 雷州歌渗透于日常生活场景 包括劳动场所 纳凉树下 运输途中及农舍夜晚 [2] - 歌词内容涵盖社会变迁 从旧社会农民抗争贫困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水利成就 [2] 雷剧发展与演出盛况 - 雷剧由雷州歌演变而来 形成"年例戏"年度演出习俗 兼具酬神与娱乐功能 [3] - 年例戏期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 周边乡邻通过摩托车汽车聚集 现场爆竹喧天 [3] - 原文化部调研组认可雷剧演出盛况 评价"风景这边独好" [3] 职业艺人与传承 - "姑娘歌班"为职业表演团体 足迹覆盖雷州所有村落 深受群众尊重 [2] - 代表性艺人李连珠终身未离雷州但演出范围覆盖全域 享誉粤西地区 [2] 文化象征与情感联结 - 雷州歌成为地方文化标识 不同年龄层均能演唱 体现群众基础 [2] - 文化楼建设强化传统艺术展示平台 承载代际乡愁记忆 [4] - 雷州歌声触发强烈地域情感共鸣 形成文化认同符号 [4]
广西烟火 | 七洞传家粉蒸鸭
广西日报· 2025-06-29 11:02
传统美食文化传承 - 七洞乡粉蒸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 - 粉蒸鸭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时期,后由覃氏先祖结合本地中元节习俗改良推广 [5][6] - 制作工艺包含炒米、石磨研磨、腌制、柊叶蒸制等传统工序,强调力道和技巧 [5][7] 原材料与地域特色 - 使用北之江上游溶洞活水滋养的七洞大米和江畔散养鸭,形成独特风味组合 [6] - 七洞大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散养鸭因啄食鱼虾小蟹而肉质紧实无腥味 [6] - 蒸制时采用新鲜柊叶垫底,赋予食物清香 [7] 市场需求与情感价值 - 中元节前后新米、嫩柊叶、肥鸭组合被视为最佳食用时节 [7] - 成为当地送兵宴必备菜肴,承载游子乡愁情感 [7][8] - 在外游子尝试用现代设备复刻但难以还原传统石磨工艺的口感 [7]
萧山农民画再度“出圈”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 -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复评结果公布 萧山农民画团队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成功入展并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2] - 全国性绘画大赛聚焦"乡土"主题 旨在展现乡村风貌、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 [2] - 作品以红色为主色调 体现红色血脉传承与乡土热爱 融入土地红、丰收喜悦、民俗炽烈等元素 [2] 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 - 作品核心描绘8000年前湘湖跨湖桥先民制作独木舟场景 融入太阳纹、陶片等跨湖桥文化符号 [2] - 作品长3.3米、高2.4米 由9张全k纸大小草图拼接而成 创作耗时50余天 [3] - 主创团队非专业科班出身 但以乡土情怀与艺术热情投入创作 克服大幅画面构图与古今元素融合挑战 [3][4] 跨湖桥文化背景 - 跨湖桥遗址为浙江省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独木舟距今约8000-7000年 被誉为"中华第一舟" [3] - 作品将古舟意象融入当代生活场景 打破时空壁垒 连接土地、人、文明 [3] - 创作灵感源于湘湖8000年文脉 以全景叙事视角串联文明脉络 [3] 萧山农民画发展现状 - 萧山农民画协会会员平均年龄下降30岁 现有156名"80后"、40余名"90后"、5名"00后"学员 [5] - 协会今年设12个点 招募226名新学员 计划五年内推动"千百十工程"(1000农民进课堂、100农民画家、10省乡村工匠名师) [5] - 萧山农民画近年快速发展 全国知名陕西农民画协会曾点赞 每年20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 [5] 创作团队与过程 - 主创团队包括项红红、李红娟、王芬香、黄国红等4位画家 分工协作山水布局、人物细节、色彩调和 [4] - 创作过程七易其稿 经历灵感碰撞、构图重构、色彩方案试验等阶段 [5] - 团队获骆献跃、赵大安等5位专家艺术指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