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搜索文档
雷州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我的家乡要建文化楼,乡亲们找到我撰写楹联。文化楼即雷州半岛乡村演"年例戏"的戏台。我自懂事 起,第一次听到的歌就是农村草台班在木板搭成的戏台上唱的雷州歌,雷州人称为"姑娘歌"。唱歌的歌 台很简陋,是用桌子拼凑而成的平台,我们小孩子总喜欢用手搭在台前的木板上,踮起脚尖往台上看, 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直到戏散场才被父母叫醒。 长大后才懂得,雷州歌有独唱、对唱两种。"姑娘歌"就是男女对唱的雷州歌。以姑娘为主,男士为辅。 对唱时,台下的观众可以上台跟姑娘对歌,亦称"斗歌",俗称"闹台"。"闹台"的内容没有预先约定,海 阔天空,任其唱答,以其中一方无能答歌为输。"闹台"的观众往往有备而来,而擂台主,即"姑娘歌"演 员,要随问随答,出口成歌。好在"姑娘歌"演员大多是职业歌手,见多识广,有随口而歌的本领。"闹 台"的观众和"姑娘歌"演员,如果势均力敌,谁想取胜都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每当"斗歌"时,群情激 奋,掌声、喝彩声震天动地。 雷州歌是清新朴素的乡土之歌,为雷州人所喜闻乐见。不论年迈老翁或村姑牧童,人人爱唱,人人会 唱。劳动的田野里有雷州歌,午间纳凉的老树下有雷州歌,满载丰收的拖车里有雷州歌,夜幕下的农舍 里也有雷州歌。歌 ...
广西烟火 | 七洞传家粉蒸鸭
广西日报· 2025-06-29 11:02
传统美食文化传承 - 七洞乡粉蒸鸭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6] - 粉蒸鸭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时期,后由覃氏先祖结合本地中元节习俗改良推广 [5][6] - 制作工艺包含炒米、石磨研磨、腌制、柊叶蒸制等传统工序,强调力道和技巧 [5][7] 原材料与地域特色 - 使用北之江上游溶洞活水滋养的七洞大米和江畔散养鸭,形成独特风味组合 [6] - 七洞大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散养鸭因啄食鱼虾小蟹而肉质紧实无腥味 [6] - 蒸制时采用新鲜柊叶垫底,赋予食物清香 [7] 市场需求与情感价值 - 中元节前后新米、嫩柊叶、肥鸭组合被视为最佳食用时节 [7] - 成为当地送兵宴必备菜肴,承载游子乡愁情感 [7][8] - 在外游子尝试用现代设备复刻但难以还原传统石磨工艺的口感 [7]
萧山农民画再度“出圈”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 - 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复评结果公布 萧山农民画团队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成功入展并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2] - 全国性绘画大赛聚焦"乡土"主题 旨在展现乡村风貌、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 [2] - 作品以红色为主色调 体现红色血脉传承与乡土热爱 融入土地红、丰收喜悦、民俗炽烈等元素 [2] 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 - 作品核心描绘8000年前湘湖跨湖桥先民制作独木舟场景 融入太阳纹、陶片等跨湖桥文化符号 [2] - 作品长3.3米、高2.4米 由9张全k纸大小草图拼接而成 创作耗时50余天 [3] - 主创团队非专业科班出身 但以乡土情怀与艺术热情投入创作 克服大幅画面构图与古今元素融合挑战 [3][4] 跨湖桥文化背景 - 跨湖桥遗址为浙江省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独木舟距今约8000-7000年 被誉为"中华第一舟" [3] - 作品将古舟意象融入当代生活场景 打破时空壁垒 连接土地、人、文明 [3] - 创作灵感源于湘湖8000年文脉 以全景叙事视角串联文明脉络 [3] 萧山农民画发展现状 - 萧山农民画协会会员平均年龄下降30岁 现有156名"80后"、40余名"90后"、5名"00后"学员 [5] - 协会今年设12个点 招募226名新学员 计划五年内推动"千百十工程"(1000农民进课堂、100农民画家、10省乡村工匠名师) [5] - 萧山农民画近年快速发展 全国知名陕西农民画协会曾点赞 每年20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 [5] 创作团队与过程 - 主创团队包括项红红、李红娟、王芬香、黄国红等4位画家 分工协作山水布局、人物细节、色彩调和 [4] - 创作过程七易其稿 经历灵感碰撞、构图重构、色彩方案试验等阶段 [5] - 团队获骆献跃、赵大安等5位专家艺术指导 [4]